特稿|“上海公报”和他们的人生:中美民间交往50年(2)
2024-06-14 来源:旧番剧
“哪怕能见到尼克松随行的记者团也好啊”,但直到尼克松离开上海,沈丁立都没机会见到一个美国人。
尼克松访华后,美国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在沈丁立的记忆中,有关美国的正面教育在尼克松访华后显著增加。中美关系的松动最先体现在文娱方面。
尼克松访华后,一部名为《中国乒乓球队访问美洲四国》的纪录片进入大众视野。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1972年4月,作为第一个访问美国的非官方代表团,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对前一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进行回访。这部纪录片让沈丁立第一次见到了美国真实的图像,他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中国乒乓球队到达底特律后,中美运动员在福特汽车厂进行的一场乒乓球表演赛,整个比赛过程都有一种心照不宣的愉悦,球台两边的中美选手都笑得很开心。这一幕改变了沈丁立之前对美国持有的较负面的看法,他开始觉得美国人看起来不坏,至少在纪录片里,美国人对中国运动员是很友好的。
1971年4月13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举行欢迎仪式,欢迎前来中国进行访问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中美两国乒乓球运动员在北京首都体育馆进行了友谊比赛。也正是在尼克松访沪之行结束后,上海多了一个教英语的广播节目。配套的教材在新华书店有售,沈丁立赶去买了,每每节目快要播出时,他都搬着小板凳等在广播前。如今快满61周岁的沈丁立回想起初学英语的往事,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当你能够学这个的时候,其实就是政府在告诉你,学英语是有用的。”1975年,沈丁立进入了中学。在组织同学到上海青年宫执勤后,他得到了青年宫的回报——一张图书卡。他用这张卡借到了《当代美国政治制度》,书后附有英译中版的《美国宪法》。
另一边,美国方面对中美关系松动的反应更快一些。在尼克松访华前,美国就开始出现关心中国问题、争先到中国来看看的“中国热”。自1971年5月至1972年2月初的9个月中,上海就先后接待了美国科学家、医生、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新闻工作者和一些友好人士共100多人。尼克松访华后,从1972年年中到1973年年中,来上海访问的美国人已有近千人,比上一年度增加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