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上海公报”和他们的人生:中美民间交往50年(5)

2024-06-14 来源:旧番剧
考夫曼(前排左三)担任联合国人口基金项目官员期间的一次实地考察。乔-黛尔在北京结识了时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韩叙,和韩叙及其夫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彼此文化背景不同,但他们都很清楚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在乔-黛尔心目中,韩叙是当时少数几个理解中国对于美国重要性的人,他的所有努力都指向一个最终目标——改善和加强中美关系。中美关系的迅速发展也大大改变了中国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形象。1980年中美国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受访者对中国抱有好感。考夫曼在北京的四年里与联合国人口基金办公室的中国同事也建立了“非常好的、美妙、友好、温暖的关系”。
异乡的挑战
1984年,考夫曼结束了她的第一次中国之行,回到美国继续攻读哈佛大学公共卫生专业的博士。这一年,沈丁立参加了一场知识竞赛,为5年后他的第一次美国之行打下了基础。
当时沈丁立已完成了本科学业,继续在复旦大学攻读硕士。1984年上海电视台举办国际知识大奖赛,沪、浙、苏、皖参赛者超过万人。除了沈丁立,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的老师和学生都有参赛。沈丁立一路杀入决赛,最终拿下了个人赛二等奖,这是复旦大学所有参赛个人中获得的最高奖项。而复旦也获得了团体赛的第一名。
多轮比赛全程录像转播,于是上海和复旦都知道了有这么一位在国际关系领域也颇有些造诣的物理学硕士生。五年后,这也成了复旦大学推荐他去普林斯顿大学做军控博士后的原因之一。
当时,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关系委员会”(CIRSPRC)每年会来华选几个已经取得国际关系硕士学位的中国青年去美国大学读博士学位。CIRSPRC提供第一年的留学费用,接下来就要看美国的导师是否愿意提供奖学金。1989年CIRSPRC想要选一位已经在中国取得理科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去美国做国际关系博士后,“以从事国际安全与军事科学的研究”。当时沈丁立已经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再加上他在国际关系方面的“知名度”,几乎就是最合适的人选。向CIRSPRC推荐沈丁立的,是他的导师、曾担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谢希德。
差不多同时,傅敏庄也在紧张地准备着赴美访学的事宜。1989年,她的闺蜜袁老师在美国工作学习几年后,开始帮傅敏庄联系去安德森癌症中心(MDA)访学。在决定去美国之前半年,傅敏庄就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突击学习英语上。白天她在教研室教书,晚上加班学英语。1989年,傅敏庄终于获得了公派去美国的机会。丈夫细致地为她置办了几身新衣服。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