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朝信息渠道研究为例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政治制度史是学界研究中长盛不衰的热点话题。近年来,”走向‘活’的制度史“这一研究范式受到了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所谓”活的“,即不再拘泥于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制度规章,转而投向动态的、灵活多变的实施方式和功能效用,并力图借此将制度与文化、社会群体乃至思想活动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基于这一研究背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邓小南将以宋朝的信息渠道研究为范例,探讨如何挖掘和理解制度史中的”活动“因素。
*文章节选自《多面的制度:跨学科视野下的制度研究》(阎步克 邢义田 邓小南 等著 三联书店2021-4)。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在文末留言
北宋 《大驾卤簿图书》(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走向“活”的制度史
——以宋朝信息渠道研究为例
文 | 邓小南
走向“活”的制度史
为什么要“走向‘活"的制度史”呢?因为制度本身是活动的、动态的,那么相应地我们对于制度史的研究也就不能只注重那些对典章制度、静态规定的梳理,而应该尽力追索,关注当时具体的活动方式。2017年我围绕这一问题做过一个讲座,后来“澎湃”报道时把那场讲座的题目概括为“下死功夫,做活历史”,我觉得概括得不错。
大体上说,制度基本是一些规则,这些规则体现着各种标准,而标准相对来说是比较恒常,或者说是比较稳定的。但是, 我们知道制度面对的现实总是多变的、流动的,在这样一种流动的过程里,要应付多变的环境,制度就需要有很多灵活的处置方式。有学者提出,会有一些非正式的制度,或者是正式制度会采取一些非正式的运作形式。这些非正式的运作,一方面是对当时多变环境的应对,它会给制度带来扭曲;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是对正式制度的一种补充,是一种润滑剂。所以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会看到正式制度有赖于非正式的制度、非正式的运作方式才得以推行。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可能有一种张力,形成一种“空间”,这可能恰恰带来某种相互矛盾又相互支撑的稳定性。但是这些非正式的制度和运作方式通常是不见于正式文本、正式规定的,也就是说它并不是明显可视的,不是那么公开的,需要从另外的角度来观察,要去追踪表象背后的一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