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朝信息渠道研究为例(2)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一个制度设计的初衷和它最终实现的终端之间,往往会有明显的参差。这种参差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首先需要观察制度的运行方式。制度都是有特定目标的,这些目标是在出发点的“彼岸”,因此需要观察通向彼岸的路径。路径上有若干节点,就像我们看到的桥梁,它有若干桥墩,若干节点组成一个单元,若干单元实际上就构成了这一路径。
在这个过程里边,我们要观察不同的节点,观察不同的单元, 还要观察整个路径如何“组合”起来。不仅要注意衔接的点(桥墩),还要注意动态的延展嵌套方式。现在很多著作的标题中,我们会看到 Making、Building、Structuring 这类的词,实际上都是在强调一种进行时,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或完成时。我们正是要在这种状态里,去把握制度究竟如何展开,曾经出现过什么样的拉动方式——所谓“拉动”,可能是不同方向的。进一步说,要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关注当时起作用的“关系”,比方说节点和节点之间的关系,桥梁材质和组合方式的关系;另外还要关注造成这种进展方式的种种“行为”。影响制度的路径选择以及延展方式的,是当时综合性的“生态环境”,政治生态影响着各种关系的卯合方式、参与者 的意识和行为选择。“制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存活发展的。
这些年我一直关注信息渠道方面的研究,在这里或可以此为例来谈制度史。
内外层级中的宋朝信息渠道
对于“信息”,有很多不同的定义方式。中国古代说到信息的时候,主要是指音讯、消息,指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知识和各类内容。信息都是具有时效性、流动性的,信息的流动有路径、有 方向、有载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渠道。
信息渠道本来是多途多向的,我们这里主要讲一些官方的信息渠道,举例说明一下朝廷内外之间、机构层级之间的信息渠道。下面分三个方面来谈。
(一)君主与臣僚
南宋后期有一位名臣魏了翁,他曾经给皇帝上呈过一份奏章,列举了“本朝”(指宋代从祖宗朝以来)形成的多层多途的信息通进方式,实际上就是当时人心目中所理解的朝廷的信息渠道。魏了翁说到方方面面的情况,比方说宰相、辅佐被皇帝宣召去议事,皇帝的侍从官、皇帝在经筵里的老师、皇帝的秘书、当时的史官、外地回来述职的群臣以及在朝廷任职的官员等,都有向皇帝、向朝廷递进信息的特定渠道,他概括说“盖无一日而不可对,无一人而不可言”。魏了翁列举的具体情况,在宋代确实都能找出例证,都不是随意说的,但如果说臣僚没有一天不能面对皇帝,没有一天不能进言,这显然是夸张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