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影像与影像中的历史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光明青年论坛】
编者按
影像史学是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跨学科热点话题,不管对其秉持何种看法,我们都应当承认:科技进步已使人类进入影像时代,也使得影像成为21世纪人类历史记载的主要方式之一。这意味着,以影像书写历史正在成为现实。事实上,影像史学这个概念是新的,但影像与历史学结合的意识和历程是很古老的,这也导致学界对其概念及内涵外延等有诸多不同认识,使之成为当今史学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一种因技术革新而嫁接产生的新史学模式,与其他历史学分支一样,影像史学也有其局限性。毫无疑问,历史学特性是影像史学的基本学科属性,其发展也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遵循历史学的基本学术规范。本期推出几位年轻学者关于影像史学的讨论,回顾历史的影像与影像中的历史,展望其发展方向,以期对深化相关研究与探讨有所助益。
与谈人
姜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陶赋雯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
滕乐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研究所副所长
主持人
施琪航宁波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1.“影像史学”的发轫与研究转向
主持人:现阶段“影像史学”的研究涵盖哪些方面,诸位对“影像史学”与历史书写方式的转向有什么看法?
姜萌:这里,我想首先解释一下,影像史学这个概念是新的,但影像与历史学结合的意识和历程是很古老的。就中国史学而言,司马迁针对田横门客慕义而死的悲壮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其中或许就包含了他对图像记载历史功能的意识。左图右史的认知,至少在《新唐书·杨绾传》中就找到了文献支撑。郑樵《通志·图谱略》对图的历史记载和书写功能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理论层面,认为“图至约也,书至博也,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这个认识揭示了图像之于历史记载和书写的价值,今天仍然还能成立。清代考据学的兴盛,让学者们对图像的价值认识更加深刻。章学诚在编撰《和州志》时对郑樵的观点进一步发展,提出“图像为无言之史”的论断。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一些清代著名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已经将图像和考据结合起来,比如戴震的《考工记图》。
现代史学出现后,学者们一直比较重视图像证史的价值,这一点从王国维等人的研究中都可以找到例子。现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更凸显了影像的意义,在此不作赘述了。
经过漫长的发展,影像与历史学的结合已经比较紧密。就我的了解,现阶段关于影像史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理论的总结思考;对历史各时期影像资源的收集整理及以图证史研究;历史剧、历史类纪录片等创作与研究;当前数码影像的历史记载与传播问题。就我个人的观察,学院派史学研究者对前两个方面的接受度较高,尤其是在《制造路易十四》《图像证史》等著作翻译出版后;而对后两个方面的关注不多,一些学者并不承认历史剧和历史类纪录片与历史学研究存在关系。而对于大众来说,受到后两个方面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是对大众日常历史观塑造影响最大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