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影像与影像中的历史(3)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回溯影像史学的发展,我们会发现,20世纪以来以影像记录、表达,甚至重述历史的实践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已经出现,甚至电影这一媒介的发展壮大也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战密不可分。但是,影像史学的公众化、普及化和碎片化转型却是在21世纪,随着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而出现的。我们可以发现,传统媒体时代影像史学的精英化表达在新媒体时代出现了海量的“平民化”信息补充,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媒体解构,而这样一种补充或解构,并非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或历史学研究者完成,而是由社交媒体平台和普通互联网用户来完成的。在传统媒体时代,影像史学大众化表达的话语逻辑由专业媒体工作者垄断;但在新媒体时代,普通受众与传统媒体时代的精英阶层或专业媒体工作者一样,掌握了历史记录、历史传播,甚至历史书写的权利。这是历史书写由“精英化”转向“平民化”的重要分水岭,其中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技术的演进功不可没。
主持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领域,“影像史学”有哪些特殊“词汇”“文法”和“句法”?
陶赋雯:我是从研究历史记忆开始进入“影像史学”这一研究领域的,记忆可以作为“影像史学”的研究素材、研究路径与意识形态阐释。比如战争记忆,我们可以通过银幕上呈现的战争“实景”,探究当代的历史记忆如何变形与发展。通过“影像史学”的“独特词汇”——蒙太奇、长镜头、闪回、特写等影像语言,“独特文法”——议程设置、影像编码、受众解码等影像手法,对历史进行重新建构,通过突出与遮蔽、选择性遗忘、延续与调整,将历史嵌入到对“当下”社会语境的描绘与理解中,进而找到“影像史学”在符号表征、表达策略、传播形态和询唤结果等领域的“独特句法”。即通过选择编排取舍历史素材,转换历史叙述主体与视角,构成对日常认知历史的一种“再叙述”,传达一定的价值观,引发观赏热度与话题争议,进而影响甚至改变公众的历史记忆。
滕乐:传媒行业经常强调两句话,一句是“音乐无国界”,另一句是“一图胜千言”,我认为都是在强调声音、影像,或曰“视听语言”在传播效果上比单纯的文字更能实现传播目的。毕竟,语言学研究发现,在人际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表情、动作、语音语调等所传达的信息占传播信息总量的93%,而单纯由语言文字传达的信息只占7%。从广义角度来说,不管是反映历史内容的影视资料还是某些图案甚至考古实物等都可以纳入影像史学关注的范畴,因此从影像史学,确切地说是影像和视频对历史书写的影响来看,其特殊的“词汇”“文法”“句法”主要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而传统的文字记录往往只能体现在中观层面。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