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遍布北京街头巷尾的大碗茶明朝就是畅销的街头饮品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三伏酷暑烈炎蒸,绿柳高槐鸟不鸣。如今人们的防暑降温饮品数不胜数,但是从明朝起就曾遍布街头巷尾的大碗茶,依然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情怀。在饮品众多的今天,大碗茶依然受到人们的称道和喜爱。
这是老舍茶馆创建人尹盛喜(左一)创业之初在北京前门箭楼脚下的茶摊卖大碗茶(资料照片)。新华社供图
摆摊卖茶古已有之
关于茶的起源,众说纷纭。因为唐代以前汉字中没有“茶”字,只有“荼”字,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将“荼”字减一画写成了“茶”,所以就有了“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但陆羽在《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本草经》也曾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食经》则记载:“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茶最初可能是作为药物或食物被人使用,现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还保留吃茶叶的习惯,秦汉时期“羹饮”成为茶的主要食用方式,在西汉时期茶已经作为饮料出现。
汉晋时期,随着饮茶的逐渐普及,茶摊也开始出现。摆摊卖茶的典故最早见于西晋傅咸的《司隶教》:“闻南方有蜀妪,作荼粥卖之,廉事毁其器具”,这件事后来成了神话小说《广陵耆老传》的素材:“晋元帝时,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旁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絷之狱中。至夜老妪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通俗地说,就是东晋元帝时有一个老婆婆每天早上独自提着一壶茶,到市场上去卖,人们争着买来喝。但从早到晚,器皿中的茶也不见少,她把卖茶的钱施舍给路旁的孤儿、穷人和乞丐。有人把她当成怪人向官府告发,差役将其关进监狱。到了夜晚,老婆婆手提卖茶的器皿,从监狱窗口飞出去了。
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饮茶在民间“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据记载,当时江西婺源有一位方姓婆婆,经常在路边的亭子里摆摊供茶,凡是穷儒担夫,分文不取。她死后就葬在亭子旁,路人感激她的恩德,在坟茔边拾石堆冢,后人称之为“堆婆冢”。为纪念方婆,明朝学者许仕叔有《题浙岭堆婆石》,其中“乃知一饮一滴水,恩之久远不可磨。”唐代的饮茶之风流行,专用茶具开始出现。考古人员在湖南长沙窑遗址出土了一批唐朝时的茶具,其中很多底部都刻有“茶碗”字样,这是我国迄今所能确定的最早的茶碗。碗作为当时最流行的茶具,造型主要有花瓣式、直腹式、弧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