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遍布北京街头巷尾的大碗茶明朝就是畅销的街头饮品(2)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至宋代,饮茶之风尤盛,除茶馆外,街面上或小巷内常有提着茶瓶沿门点茶的人,卖茶水一直卖到市民的家中。大街夜市上,还有车担设的浮铺(即不定点的铺子),供给游人茶水,这类似于“大碗茶”。
本钱最小的营生
到了明朝,面向老百姓出售的大碗茶开始出现在北京街头。
据史书记载,明朝的北京按行当特点编为一百三十二行,除去典当等一百个本多利重的行当应属城市商人经营之列外,其余三十二行都被列入贫民“以微资觅微利”的行列,如网边行、针蓖行、杂粮行、砂锅行、蒸作行、豆粉行等,此外还有如卖饼、卖菜、肩挑、背负、贩易杂货等项,则更在铺行之下了。其中,卖大碗茶属于蒸作行,官方根据各行业的经营情况、按照不同的等则分别征收赋税,“蒸作行”属于下三则,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因本小利微获得免税待遇。
卖大碗茶可谓是本钱最小、最容易做的营生之一。
古代的大碗茶不是泡出来的,而是用比高末还要低一等的碎茶叶末,甚至茶渣放入锅里煮出来的。虽然本钱小,但是要卖茶得先入行得到许可,否则茶摊是摆不上的。
卖大碗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坐地摆摊,大多没有门面,摊主只是架起棚子,摆上用木板搭的桌子,设二、三条板凳,当茶客累了渴了,坐下饮茶休息;还有一种就是挑着扁担卖大碗茶的散户,扁担的一头是包上棉套的大茶壶,另一头是盖着布的荆条篮子,布底下是几只老粗碗,稍微讲究点的还预备几个马扎,有人喝茶就恭恭敬敬摆下马扎,请客人坐下休息,再捧过一大碗热茶。
康熙初年的一个盛夏季节,在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的蒲家庄大路口的老树下,一位三十来岁的汉子摆了一个大碗茶摊,茶摊上除了一小缸粗茶、四五只粗瓷大碗外,竟还搁着笔墨纸砚。这位摊主便是古典名著《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原来他喜欢搜集四方奇闻轶事,为了尽量多地搜集各地的故事,便将茶摊设在村口大路旁,在路人喝茶聊天中,蒲松龄常常捕捉到好故事。后来,蒲松龄干脆立了一个“规矩”,哪位行人只要能说出精彩的故事,茶钱分文不收,于是有很多路人大谈异事怪闻。就这样,经年累月,他听到的故事越来越多,于是就写出了《聊斋志异》。
社会学家费孝通也有过在街上卖大碗茶的经历。抗战时期,费孝通在西南联大工作,因家里人口多,靠一个人的薪水养不活全家,就在校门口摆摊卖起了大碗茶,了解内情的学生和员工都经常光顾,但一些偶尔路过此地喝茶的人并不知道,这个卖大碗茶的居然是大名鼎鼎的费孝通。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