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最大的漏洞,直逼一个对中国的质问|文化纵横(7)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中国时刻”对世界的意义:霸权转移逻辑的打断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明确表示“不称霸”,这使得讨论中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霸权似显多余。然而,历史上的霸权,如美国,也曾宣称不愿称霸,但那种表态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掩饰。这一事实会令一些人质疑中国的真实动机。然而,以历史比较分析的方法观察,中国自身的发展史表明,现代世界体系的霸权转移逻辑已经被打断了。
历史学与社会科学一样,因为可供研究的样本过少,难以像自然科学那样得到精准的规律,也就难以准确预测。现代世界体系的霸权转移机制研究即属此例,毕竟,迄今为止公认的霸权只有三个而已。尽管每一次霸权转移的情形都不同,而且现代世界体系的演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但仍然可以辨识出一些共性现象。
首先,现代世界体系的三个霸权,规模不断变大,可调动资源越来越多,行动能力也越来越强。在三个霸权中,荷兰如同一个城市国家联合体,英国本土已经是标准的大型民族国家,美国则是一个洲级大国。这种规模特征,决定了 20 世纪 80 年代流行的日本将取代美国经济霸权的观点,缺乏可能性。无论如何界定霸权,只有能够调动较多资源的国家才能参与霸权的角逐。
其次,三个霸权在崛起阶段都采取过自立型发展战略,在成为霸权后才采取离散型发展战略。所谓自立型发展战略,就是英国的重商主义体系,特点是倾向于内部一体化整合的架构:在国家层面表现为扶植本国制造业的保护主义;在企业层面则体现为更重视依靠组织内部能力创新,包括大量采取垂直整合战略。英国的自立型发展战略就像坎蒂隆所建议的那样,既补贴本国产业成长,又限制荷兰、印度等竞争对手侵蚀本国市场。美国在整个 19 世纪的崛起期都堪称高筑关税壁垒的国家,其制造业的大量创新也首先得益于广阔的国内市场需求,而非海外市场,亦属于自立型发展战略。
最后,不管如何定义霸权,霸权都必须为有利于其领导地位的国际秩序提供公共品,但这通常需要霸权让渡自己的部分利益给秩序内的追随者或参与者,故霸权通常会存在一个从自立型发展战略到离散型发展战略的转向。英国从重商主义体系到自由贸易体系的转变最为典型。美国在 1945 年后为资本主义阵营盟友提供资金、技术乃至市场,也是同样的逻辑。半导体产业在美国诞生时,原本具有内部一体化的特点,但在美国霸权推动的全球化浪潮下,该产业的制造环节大规模地从美国迁移到了东亚,这就是一种离散型发展。通过这种分工,东亚相关地区与美国的相互依赖关系得到强化,霸权打造的秩序在这种关系中得以实现。然而,对霸权来说,这种利益让渡也包含着力量的损耗,甚至在不同的领域为自己培养了竞争对手。当霸权的成本超过收益时,霸权就会出现动摇。英国在 19 世纪后期出现的新重商主义动向,以及美国在 20 世纪后期频繁发动贸易战,都折射出了霸权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