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成为科学的精神分析,为何最终被指责“不够科学”?(3)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努力成为科学的精神分析,为何最终被指责“不够科学”?


《一个偶像的黄昏》,[法]米歇尔·翁福雷 著,王甦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2020年7月。
在201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学者Joel Paris指出,精神分析学者其实一直在付出努力,试图获得更多的承认。当代最新的一批学者更是在寻找精神分析与神经科学之间的联系。比如南非的神经心理学家 Mark Solms就曾提出可以用神经影像学来确认精神分析理论的结论,用神经成像来观察“主观体验和无意识思维”。但文章也指出,总体来说,这些新的观点都仍然在面临广泛的挑战。
不过我们或许忽略的是,在历史上,长期背负“不够科学”骂名的精神分析,曾经也极为努力地试图“跻身”科学的殿堂。而讽刺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这个过程导致了人们对精神分析理解的窄化,进而加速了它的边缘化。在今年年初出版的《从灵魂到心理:关于经典精神分析的社会学研究》一书中,北京大学社会学学者孙飞宇通过“翻译”这个巧妙的切口为我们揭开了这一段重要的思想史。

努力成为科学的精神分析,为何最终被指责“不够科学”?


上世纪30年代,弗洛伊德在奥地利家中看稿件。
理性化的改写与“误译”
在如今对弗洛伊德的种种理解和“误解”中,翻译都是绕不过去的问题。弗洛伊德用德语写作,但他的作品的影响力开始大范围扩散,则与其通过翻译进入英语世界——尤其是美国——息息相关。正如弗洛伊德本人所承认,1909年在美国克拉克大学所作的演讲,是他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重要标志。考虑到英文译本的传播度,德语到英语的翻译转换,深刻影响了我们如今对弗洛伊德及其学说的认知。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