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卓新平著“宗教学新论文丛”座谈会召开(6)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伍小劼副教授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协调和解决人类集体的关系和命运,因而更倾向于用世界命运共同体命题来观察和解决人类与天地万物的共同命运,包括外部环境这一内容。共同体一词,在《太平经》中有建立“天地人合德之乡”这个概念,人以及整个人群的生存发展如果回到原点,可能就有更多共同的利益可供考虑,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原点可能存在着最基本的内涵、共同的价值观、共识的行事准则。《太平经》提出“天地人本同忧同事,故能迭相生成也”,对应到当今话语中,值得思索的一个方面在于深层次里是否蕴含着一套中国宗教学自己的话语体系。
上海宗教学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系系主任李天纲教授表示会通是对话的一种方法。各种宗教间的对话应讲究一种多元宗教的方法,中国宗教学所作研究就是延续宗教平等、多宗教、跨宗教的学术理念,而其中多样课题的设置推动中国宗教学未来沿着对话方向走下去。而且,会通存在明确的原则。当今全球带来文化相对主义的盛行,很多领域出现否认绝对价值的声音。卓新平教授的中国宗教学研究的意义在于其探求中国道理之上的综合因素和普世价值,绝非永无定论的相对主义。中国宗教学要在对话过程中寻找人类的一致性,根除周而复始的中心主义,“地方化”、“本土化”等口号不是“自我中心化”的前提。
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副主任李腾副教授通过“反思与会通”联想到徐光启墓前的“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之挚言,而会通之前,必须翻译,这是学术发展的必经路程。基督教文明和中华文明是两个强势文明,两者相遇会形成两败俱伤还是强强联合的局面,这是一个共同问题。而对双方如何沟通和对话,可以起到帮助和推进作用的做法便是配合自身所具备的语言工具阅读前人前辈们的著述论说,以及其他语言写成的材料。
四、融通古今推进基督教“中国化”发展
2012年3月学界正式提出“基督教中国化”这一概念,中国社会各界均给予其以热切关注,成为中国宗教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卓新平教授的基督教“中国化”相关论述,主要见于《中国基督教》一书。他认为基督教的中国特色建设势在必行、势在必得,拥有着良好前景和光明未来。“基督教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及其适应中国本土社会文化的演变,有着极为独特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因而《中国基督教》一书内容以梳理基督教在华发展史展开,涵括了唐朝、元朝、明清、近代、现代、当代,既落脚于整体历史,又分析具体人物和具体区域,以吴雷川、赵紫宸等神学家、圣经学和土山湾文化对中国现实语境和处境的观照,探究中国基督教神学建设,基督教“中国化”所处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氛围,以及中国教内教外人士所应当之角色和应尽之事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