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卓新平著“宗教学新论文丛”座谈会召开(7)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一)融合历史和现实视阈探析“三要素”
卓新平教授提出对待史料,不仅需要明晰细节,“还要有哲学意义和超越历史本身的思考”,把握历史的目的在于以古观今、以史为鉴,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沟通联系。他更加注重刻画基督教在华各个时期的国际背景。除了历史和国际因素,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基督教的进程中,最重要的还是以当代中国为展开地。为此,他“将天上的问题放在地上加以琢磨”,基于基督教与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三要素”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书写基督教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处境。对卓新平教授而言,推动基督教的“中国化”,首先要讲政治,高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引导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这是首要坚定且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其次要扩大到社会的广度,考察社会氛围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对基督教的认知和评价;最后要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探索基督教文化和中国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可以会通的方式和途径。
顾梦飞教授提到至今仍存在一种说法,即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经多年来的努力,中国基督教已经脱掉了洋帽,为何还谈“中国化”?卓新平教授在多次论及基督教特别在政治认同、文化求同上与中国社会还需要进一步融合、适应。张庆熊教授认为,卓新平教授在很多问题上都有个人思考,譬如在如何使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相适应,如何团结广大基督徒,以及如何在坚持政治正确的前提下发挥基督徒在中国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等重大问题。徐以骅教授表示卓新平教授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解读中国基督教的做法非常艰深,但具有解读马克思主义宗教论述原典的英语、德语背景是他开展研究的锐利武器和先进工具。而且,在西方国际关系的三大流派,或者再加上英国学派,中国宗教学从这四个流派中如何突围和生存,唯一选择就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这是中国宗教学立论基础和研究保障。
王宏超副教授认为卓新平教授始终坚持文化视角处理基督教中国化,不拘泥于政治和宗教角度,避免再次出现“中国礼仪之争”、宗教侵略、儒家是否为宗教等争论。讨论一种外来宗教最适合的方式就是将其置于文化层面,这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平等、包容、学术化的讨论,就像利玛窦、艾儒略等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包容、适应精神。在当代语境中,寻找中国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这两种异质文化中的相对同源和相互理解是一种宽容型的文化态度,道不同宜相为谋,将易于打造中国特色的基督教。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陈纳教授评价卓新平教授对中西方文化情境有着全面把握,比如说《中国基督教》第八章谈论的基督教融入和适应中国文化,不再是单方面的宗教问题,而是在文化层面上跨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影响问题。只有把宗教学研究本身深入到文化层面,才能触及到根本性的问题,这也是基督教“中国化”的根基所在。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