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张宝明:《新青年》与“精神股份制”打造的金字招牌(12)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我认为陈独秀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他的目标。在30年代抗战爆发的时候,记者曾问陈独秀如今还是否要创办报刊。对此,陈独秀回答说他不再创办了,因为现在各个杂志报刊都愿意发他的文章,都向他约稿,在这个意义上他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同时,陈独秀为中国现代性演进,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文化上,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在40年代蔡元培去世的时候,陈独秀写了一篇纪念蔡元培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回首历史,回顾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等等,因此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陈独秀实现了他的理想和寄托。
主持人马建标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我赞同张老师的观点,即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总体上是相当成功的。如果从俄国的人的角度观察,似乎更能印证此点看法。1920年6月,苏俄代表维经斯基(吴廷康)初来中国之际,就注意到陈独秀。他在给俄共中央远东局的信中,专门提到陈独秀,认为他是“一位享有很高声望和有很大影响力的教授”。这也说明陈独秀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力当然与他主编的《新青年》有关。
评议人胡梦莹博士(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我从事五四时期中国近代翻译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一直很关注陈独秀在日本的活动。张老师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到,陈独秀与胡适的不谈政治的约定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因此对于陈独秀这样的一个不关心学理的杂志主导者而言,他是否从一开始就对“精神股份制”保持认同,还是说只是因为刚开始他认为杂志状况不佳,所以他觉得“精神股份制”是一个权宜之计,换言之,陈独秀是否认可这一种“分庭抗礼”的民主机制,还是说他其实内心里仍然有一种对《新青年》的绝对控制的想法。
另外一个问题是,陈独秀引入了陈望道等人,但这些人的名望都不及北京的同仁,因此陈独秀是否有借他们已经打造好的“金字招牌”来提高新同志的名望,从而重塑一个新团队的意图呢?
主讲人张宝明教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谢谢胡博士提的两个问题。首先我把陈独秀的“分庭抗礼”总结成“精神股份制”,这其实是我们后世人对这种历史现象的总结,本身他们在集合的过程中是一个共同体,然而各人有自己的想法。他没有主观的意识或者自觉,这其实是我们后人做研究总结出来的。陈独秀想借助金牌作者来提升刊物的品位和质量,从而形成一个名刊,因此我觉得这既有自己愿意加入的成分,亦有分庭抗礼的成分。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