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张宝明:《新青年》与“精神股份制”打造的金字招牌(9)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胡适得知陈独秀闻讯而感情用事后,他便很快向在京同仁发出紧急信件,以“征求意见”的名义联合抵制“色彩”与“分裂”。这时的“色彩”问题已经被“分裂”与否所取代,而“分裂”还是“统一”的问题则是在为一个“名目”。胡适曾为消解陈独秀的火气这样安慰过同仁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周作人、王星拱等伙计们:“《新青年》在北京编辑或可以多逼北京同仁做点文章。否则独秀在上海时尚不易催稿,何况此时在素不相识的人的手里呢?”这是胡适的真实想法,也是担心破裂而走出的“妥协”一步:《新青年》这一如日中天的“金字招牌”究竟鹿死谁手才是手中的底牌。
胡适向同仁“征求意见”的议题,提出想把《新青年》移到北京编辑。但在陈独秀气急之时,胡适很快收回“另起炉灶”的要挟,态度上180度大转弯,说“我们这一班人决不够办两个杂志”。当陈独秀在气头上表示“此事(指另起炉灶)与《新青年》无关”时,胡适持要挟的口气和方式:“然岂真无关吗?”这个疑问的口气中除了要挟外,还有一种对同仁多年心血的讨价意味。这里,胡适不愿意分裂的态度从来没有这样鲜明过,他竟然主动地迁就起陈独秀来:“一个公共目的,似比较的更有把握,我们又何必另起炉灶,自取分裂的讥评呢?”
包括胡适自己在内的9位北京同仁,有张慰慈、高一涵、陶孟和、王星拱等6人态度明确地支持“移回北京”;而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则明确表示“索性任他分裂”、“不必争《新青年》这一个名目”、“不在乎《新青年》三个字的金字招牌”;李大钊则以“调和”的态度“主张从前的第一个办法”。作为精神股东,《新青年》的同仁董事会是以飞鸿传书的形式进行的,他们往往不在现场,但个个圈阅、人人担当、从不缺席。正能量的“调和”“商量”“和和气气”是一种重整旗鼓的呼应;而看似负能量的“索性”“不必”“不在乎”则是一种酸葡萄心理作祟。这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同仁们对于这个金牌杂志的留恋、珍视和惋惜。
五、聚散之间:从“独白”到“复调”的启示
“复调性”作为历史哲学理念,其精髓正是“不同主体间意识互动、互识的对话性”,其根源则是“人类生活本身的对话性”。“复调意识”的核心语义乃是:确认视角与思想的“多声部性”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确认诸种观点与声音“既不相融合,也不可分割”,各自对立而又彼此相关,在互补、互证、互动、互识中并存共生。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和而不同”,正是对巴赫金“复调理论”之核心要义的精准概括。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