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张宝明:《新青年》与“精神股份制”打造的金字招牌(10)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将这一理论作为本研究的“支援”不难发现,《新青年》从一个由“陈独秀主撰”的普通刊物,发展为由陈独秀、胡适、钱玄同、沈尹默等人“公同担任”“轮流编辑”的“同人刊物”,其遵循的编辑理路的转变用“从‘独白性’走向‘复调性’”来形容,则别有一番滋味。《新青年》的青年作者毛泽东那句“万类霜天竞自由”道出了个中滋味。“竞”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但面对寥廓而苍茫的大地,“谁主沉浮”的“主”之感慨与追问是人为的,也是必要的。此中的历史玄机根本上还是取决于时代逻辑发展需要。
讨论环节
主持人马建标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我与张老师神交已久。早在大学时代,我就读过张老师的作品《启蒙与革命:五四“激进派”的两难》(1998年版)。这本书令我耳目一新,因为张老师的文笔是非常有灵气而生动的,文笔洗练优美,在字里行间充满了思想的穿透力,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对《新青年》特别有兴趣。在2008年博士毕业之后,我前往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做博士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参观《新青年》编辑部的旧址。近代史研究所位于王府井大街北侧的东厂胡同,距离陈独秀的故居箭杆胡同9号——也就是《新青年》编辑部住址,只有一箭之遥。然而,我所看到的只是一栋破旧不堪的建筑,门前布满了蜘蛛网。陈独秀和他的《新青年》杂志在五四时期叱诧风云的荣光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不过,陈独秀在箭杆胡同的故居如今已经旧貌换新颜,实在令人欣慰。
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中,《新青年》一直是研究热点,要想有学术突破需要有大胆的想象力,即胡适所说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而张老师能从“精神股份制”这一角度去研究《新青年》显然是非常有创新性的,让我们耳目一新。
我有一个问题想向张老师讨教。从陈独秀独撰《新青年》发展成由陈独秀、胡适、鲁迅“公同担任”,期间营造了一个“公共空间”,同仁们都遵守了理性、秩序、公共的核心观念,但到五四运动之后这个“公共空间”就破裂了。那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尽管《新青年》后来是轮流公同担任,但陈独秀其实一直纯粹地认为这个刊物是他创办的,因此应该由他说了算。而陈独秀这样的意识,其他人如胡适有没有察觉到?
还有一个问题,可否认为,通过《新青年》编辑部同仁的分合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界的分裂?这样的分裂又和1919年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复杂局势转变有关系。1919年,法国巴黎召开了巴黎和会,中国上海召开了南北议和,这两个会议都涉及到中国的命运。巴黎和会涉及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主权,上海的南北议和涉及到中国内政的统一。然而,这两个和会,在中国公众看来,都“失败”了。所以,陈独秀批评说,“两个和会都无用”。陈独秀并不是一个真正纯粹的学者,他对政治的兴趣表明他更像一个革命家,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应该值得我们关注。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