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逝世四十年︱张巍卓:日常的中断与自我的关怀(4)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地狱原来就是这个样。我从来都没想到……提起地狱,你们便会想到硫磺、火刑、烤架……啊,真是莫大的玩笑!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
正如小说《墙》用行刑前的极限遭遇揭示个体的在世关系,《禁闭》将个体的“为他存在”置于地狱这一极端境地里来考察,地狱的隐喻想要说的,根本不是一个审判和惩罚的空间,而是个体经验到他人时萌生的原始感受。
在《存在与虚无》里,萨特就尝试去还原对他人的原初经验:他想象自己出于好奇,透过一个门上的钥匙孔偷看里面的景象,然而这时突然听到了走廊里的脚步声,霎那间,他感到自己被人注视了,这可能只是错觉,但他人的确在他的意识里出现了,而他的第一反应是羞耻:仿佛自己的周围世界被撕开一个缝隙,世界流走了。

萨特逝世四十年︱张巍卓:日常的中断与自我的关怀


《存在与虚无》,[法]萨特著,陈宣良等译,杜小真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3月出版,810页,5.10元
萨特对他人的想象,同他对法国天主教原初经验的解读密切相关。我们知道,新教经历十九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自我意识体系,从施莱尔马赫、克尔凯郭尔直到威廉·詹姆斯,个体的心理世界始终是对上帝体验的反映,新教的世俗化也是禁欲伦理导致的结果。相反,天主教的上帝本质上是异于我的他者,按照萨特的讲法,亚当有原罪,恰恰因为他在上帝的注视下意识到自己是赤裸者,而天主教一旦世俗化,取代上帝的正是我受普遍的他人注视的经验,萨特写道,“原罪,就是我在有别人存在的世界上涌现,并且不管我与别人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这些关系也只是我有罪这原始主题的多样化”。
存在主义抽空了上帝经验里所有情感属性,仅仅保留受他人注视的现实,以及羞耻的生存论情绪(Bestimmung)。和可还原的自我经验不同,他人的来临就像上帝存在那样,是纯偶然的、不可还原的事件。因此,萨特不屑于天主教作家编造的种种“浪子回头”的奇迹,而是赞赏卡夫卡小说营造出的个体置身于迷惑而不可捉摸的气氛,“卡夫卡想达到神的超越性:正是对神来说人的活动才构成为真理,但是上帝在这里只是被推至限制的他人的概念”。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