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本体”的中国哲学对话录|李泽厚刘悦笛(7)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李:所以我讲,孟荀统一于孔子。
刘: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在孔子那里都是“源”呢!所以,荀子太有趣了,他的“欲——情——礼”的结构,的确不同于后世的“天理”、“良知”,朱熹这一派,王阳明这一派,——或者说,“孟学”吧!
李:后来传承的,宋明理学传承的都是“孟学”。所以,现在我要把它“倒过来”。
刘:所以您认为,人活着不仅是“事实判断”——要活着的问题,而且是“价值判断”——如何活的问题。您又提到了“人文”与“人性”:从人文到人性,是“人化”;那么,从人性到人文是什么?“自然化”?
李:人性好了,人文当然就更好喽。这不很简单吗?
刘:您觉得,荀子是从“自然人”出发吗?“自然情”出发吗?
李:哦,是呀。荀子从“自然人”出发。
刘:那孟子呢?
李:孟子是“先验的人”。“恻隐之心”是先验的,天理良心,他从天理良心出发。
刘:嗯,在这个意义上,是“情理结构”的,“内在结构”的。
李:是的,有“内结构”,有“外结构”。
九、自然生存的“气质之性”
刘:您说来自《中庸》的“天命之谓性”,所指的是自然生存的“气质之性”。
李:是啊!宋明理学讲的,“气质之性”就是自然生物,“天地之性”就是天理良心。
刘:和他那个自然就是天理……
李:那就是“天理”嘛!天理不就是“良心”吗?——“天理”恰恰是先验的。
刘:可是,恰恰您反对宋儒的吗?
李:是啊。所以我认为,“天命之性”这个“性”,就是“气质之性”,不是“天地之性”。宋儒把它讲成先验的“天地之性”了。
刘:所以,您还是用《易传》的男女关系来,它是一个……
李:对呀,“自然之性”嘛。
刘:是由男女情欲关系所产生的一套“五伦”。
十、契约与情理,外在关系与内在关系
刘:中国的“美德伦理”,与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不同,亚里士多德是以平等友谊为基础的,中国则是“关系伦理”,或者“情感伦理”。
李:就是刚才讲的,亚里士多德的人都是个体。
刘:您对霍布斯、洛克、卢梭那种基于个人本位、契约准则和理性基础的自由主义传统,有个大概的梳理。您的意思是不是说,“契约论”形成了西方的外在关系,而中国的“情理论”形成了“内在关系”?
李:对,就是这个意思。你总结得倒是很简明扼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