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作为社会网络节点的新媒体用户(2)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2)个体的互补产生群体智慧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多样化的群体都聚在一起时,他们会胜过少数最优者的意见……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解释协商群体能够运作并且产生良好的效果时,提到了三种机制:群体等于其最好成员、聚合(协商可以聚合信息和观念,使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比其他最好的成员知晓更多、做的更好。)协同与学习(群体讨论中的贡献与索取将筛选信息和观点,使得群体达成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案)
(3)群体活动有助于激发利他行为
克莱舍基认为,人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会有所节制,会表现得不那么自私。在多数网络互动环境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自私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同时人们在利他的过程中也实现利己的满足感。
(4)自组织机制使群体聚合从混沌走向秩序
在《认知盈 余》一书中,克莱舍基 借用心理学家德西的研究成果,把个体聚合成群体共同努力完成某个目标的动机总结为“自治和胜任感",自治即决定自己能做什么和怎么做,胜任感指能够胜任自己所做的事。这两个动机,可以从更深的层面解释自组织机制在网络中能够起作用的原因。
群体性迷失:另一种可能
与“互联网带来群氓的智慧”对立的另一方观点则是:网络群体汇聚的结果可 能是,在群体心理作用下,个体会丧失理性,群体会出现集体性的愚笨、疯狂、盲 从现象。
关于互联网中群体性迷失的代表性观点
(1)群体极化
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提到了群体盲思的概念,即群体可能助长轻率的一致以及危险的自我审查,因而不能综合信息、扩大讨论的范围。同时他也指出了群体协商失灵或失败的种种可能及其原因, 也谈到了“群体极化”对于群体协商结果的影响。他指出在群体极化现象中,协商群体的成员典型的选择与协商开始前他们的倾向一致的更为极端的立场。
群体极化是协商群体的常态。但群体极化并不简单等同于群体意见的极端化,也不只意味着消极结果。它更侧重于揭示群体互动对人们观点的强化,而背后的原因既可能来自信息影响,也可能来自规范影响。人们在群体互动中会不断找到有利于自己观点的论据,从而强化自己本来的观点,或者看到他人或群体对自己表示认同时,会更强烈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2)集体无意识
由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这个概念,是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荣格认为,作为 总体的心灵包括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只到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而本能和原型共同构成了 “集体无意识”。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