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作为社会网络节点的新媒体用户(3)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从“集体无意识”这个词的本意上看,它并非特指集体行为中的盲目、非理性,集体无意识解释了人类某些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总之,网络群体互动在某些时候未必会带来群体智慧,而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群体智慧也有被误用或滥用的可能。
关于“群体性迷失”的原因解释
在该书中把群体互动产生的非理性、盲从、极端等现象称为“群体性迷失”。对于网络中的群体性迷失现象的解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 方面:
(1)群体心理
一些研究者从“沉默的螺旋” “从众心理"的理论中找到了解释网络群体性迷失的理由,即强调了群体压力对个人心理产生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们对海量信息进行理解的一种途径是“便捷式判断”, 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简单规则或者策略,也是一种捷径。导致人们釆用便捷式判断的原因主要有:人们对某个问题没时间仔细思考、人们接受了过多信息而不可能对全部信息进行处理、需要权衡的问题并不十分重要,可用于决策的信息或可靠知识很少等。
(2)信息遮蔽
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指出群体协商常常会失败的原因,一是由于信息的影响,二是由于社会的压力。从信息的角度看,群体“强调所有人或多数人拥有的信息,而忽略少数或一人持有的信息“。信息遮蔽会使得人们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做出判断,表达态度。这样的判断与态度,也 就难免会产生偏差。在群体中,一个个体的判断偏差可能会得到广泛的传播,影响到更多人。如果这种遮蔽发生在那些“权力中心"的身上时,影响就更大。
产生多数人信息对少数人信息遮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a.从信息传播过程来看,互联网特别是Web2.0的平台上的信息传播,很容易产生“马太效应“, 使某些少数派的信息沉没下去,或者被忽视。
b.个体对自己不感兴趣或不利于自己的信息遮蔽,“选 择性心理”会使得人们依据个人的信息偏好来进行信息选择与传播,产生如桑斯坦所说的“信息茧房”。
(3)匿名效应
无论是事实上的还是自我感觉中的匿名,都会使某些个体的自我约束感下降,并在群体氛围的推动下形成一些冲动与盲目的言行。但随着Web2.0的应用,尤其是SNS、微信中普遍实行的实名制,以及由熟人或者各种强关系构成的社会网络的约束,会使得真正的“匿名”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匿名越来越难以成为解释网络群体互动中的非理性行为的主要原因。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