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作为社会网络节点的新媒体用户(5)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四)群体的协商氛围:“理想的商谈环境”
哈贝马斯曾从商谈伦理学角度提出了 “理想的商谈环境”及其法则:“(1)每 一能言谈和行动的主体都可以参加商谈讨论;(2) a.每人都可以使每一主张成为问 题;b.每人都可以将每一主张引入商谈讨论;c.每人都可以表示他的态度、愿望 和需要;(3)没有一个谈话者可以通过商谈讨论内或商谈讨论外支配性强制,被妨碍体验到自己由(1)和(2)确定的权利。”
实现这样一种理想的商谈环境是很难的,也不可能在网络中所有空间实 现,但推动某些空间里的理想商谈环境的营造是必要的。一定程度的混沌、无序,是必然的,也是社会现实的正常反映。
“群体的智慧”适用的情境
适用的两种情景:
其一是以简单任务为导向的情境。
案例:维基百科的成功,除了与其合理的群体结构模式有关外,还与任务明确、线索简单有关。每一个词条是一个明确的任务导向,是一个靶子;面对这样具体的目标,人们可以有的放矢,各显其能,各得其所。
社会助长作用:社会心理学家扎伊翁茨认为,他人在场时会形成一种“社会唤起”,促进优势反应,其结果是促进简单行为,削弱复杂行为,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社会助长作用。类似的,在一个事实的真相探寻过程中,如果事实不是过分复杂,且参与者足够多元的话,群体的智慧的确可以发挥它的作用。但是,如果事实本身太复杂,那么要完成真相的探究过程,仅仅靠网民的自发协作,还是会有一定的困难。
其二是以创造和分享为导向的情境。
如果群体的互动的目标,是为了创造某种新形态(如一个软件、一款产品),或生产、分享信息与知识,那么这样的互动往往有助于群体智慧的激发,因为互动促进了人们的互利,互动也会带来竞争,使人们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如果有足够的社会回报(至少在精神层面),那个体参与的持续度会得到更有效的加强。维基类应用、“豆瓣”网、电子商务网站中的点评等,都体现了这种互动的效果。
在下列情形下,不能简单地期待群体智慧发挥作用:
统计性群体和协商性群体:在做决定时,多数人未必一定会导致正确的决定。桑斯坦提示我们,群体有两种汇聚方式,一种是统计性群体,一种是协商性群体。统计性群体是指根据多数人的意见来做决定,但如果群体中每个人犯错的概率都超过50%的话,那么这个群体犯错的概率有可能接近100%,而对于协商性群体而言,协商也未必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其原因是信息影响和群体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