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的强力意志——尼采对虚无主义的诊治与克服(2)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尽管尼采说出了“上帝已死”这句话,但是,并不是尼采本人将“上帝”杀死的,实际上,在尼采所处的时代里,“上帝”已经在许多所谓的信徒心中寿终正寝了,尼采只是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这个发展趋势而已。尼采敏锐地注意到,尽管民众依然乐于承认自己信奉这种信仰,然而,大多数信徒基本上无法对基督教信仰在现代智识实践和政治实践中面对的诸多挑战做出有力的合理回应。群氓之所以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信仰,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的人性多半是自恋的。即便是一个谎言,在一个人已经相信了一辈子的情况下,其实谎言的真假对他们来说已经无所谓了。否认谎言或许不难,难的恰恰是否认自己。至于那些在口头上极力倡导基督教信仰,在行动上又不受这种信仰约束的政客,他们实质上是那种醉心于利用信仰来为自己攫取权力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既然这种信仰蜕化成群氓走形式的工具和手段,那就很难指望他们对这种信仰继续走心。
因此,尼采借助他笔下的疯子大声宣告,“上帝已死”,“我们大伙儿全是凶手”,当信仰丧失了形塑生活意义与价值的活力并沦为形式的时候,即便是严格尊奉规范举行神圣仪式的教堂,也已经成为了“上帝的陵寝和墓碑”。
当然,尼采所说的“上帝已死”并非仅仅指的是基督教信仰的处境,而是有着更为深远的哲学意蕴。正如海德格尔指出,“上帝”在这里代表的是一般的“超感性领域”以及对它的各种不同解说,代表着试图为存在者整体赋予意义的种种“理想”和“规范”、“原理”和“法则”、“目标”和“价值”。在此语境下,虚无主义就意味着“占据统治地位的‘超感性领域’失效了,变得空无所有,以至于存在者本身丧失了价值和意义”。纵观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家的盛行做法是,人类的主体可以通过哲学思辨而把握到客观实在的诸多形式、结构与秩序,根据对这些据说普遍有效的超验真理的诠释性理解,就可以构造出可以赋予存在者整体意义与价值的诸多理想、规范与法则,而通过对这些超验理想、意义与价值的系统性整理,就可以锻造出这些哲学家各自倡导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学说。
然而,在尼采看来,人类的认知是视角性的,深受特定认知视角的制约,因而不可能具备传统的西方哲学家所主张的普遍有效性。人类掌握的真理与世界的关系并非客观的符合关系,而是有所筛选与转化的隐喻关系,因此人类的知识并非是对外部世界的客观说明,而是反映了人类的意志与旨趣的解释,解释则是成为主人进行统治的一种有效手段。尼采深刻地指出,所有的现存事物,“总是不断被那些掌握权柄的人改头换面,根据他们的需要加以歪曲”;所有的征服和战胜也就意味着“重新解释与重新正名”,在这一重新解释与正名的过程中,以往的“意义”和“目的”就会不可避免地被掩盖,或被重新构造为一种对新近获得支配地位的权力秩序的正当性辩护。因此,传统哲学家所精心阐释与捍卫的那些具备普遍有效性的绝对真理、绝对价值和绝对理念,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对他们心中所青睐的不同权力秩序的正当性进行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