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研究|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滞胀的回顾与启示(13)
2023-07-14 来源:旧番剧
据说,拉弗在一张餐巾纸上非正式提出了“拉弗曲线”。该曲线说明了税率与政府税收水平之间的理论关系。拉弗曲线显示,税收收入最大化的点在0%~100%之间。从零开始,税率提高将增加政府税收:然而,在某一点之后,继续提高税率将导致税收减少。在供给学派看来,大幅度降低税率是刺激经济的主要手段。降低税率虽然在短期内政府税收会减少,但由于降低税率可以减少逃税漏税,并能刺激企业和个人的生产劳动积极性,因而税基反而会扩大,导致从长期看税收会增加。因此,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特别是削减边际税率,是增加供给的重要手段。
5.货币学派:滞胀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供给量变化导致价格机制扭曲
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运用适应性预期理论与自然率假说理论阐释了斜率为正的“恶化”的菲利普斯曲线,批评了凯恩斯主义,并解释了滞胀的成因。该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在经济活动中,货币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通胀的原因就是货币发行过多,货币供给量在短期对国家产出、在长期对物价水平都有巨大影响。货币学派认为,政府的角色是通过中央银行调控在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数量,除此之外,不需要干预经济活动。
弗里德曼在解释滞胀现象时引入了预期的因素。他所运用的预期概念是“适应性预期”,即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弗里德曼认为,菲利普斯曲线表示的失业与通胀之间的“替换”关系,只在短期内存在,从长期看并不存在。只有在人们具有“货币幻觉”,他们预期的通胀率低于实际通胀水平,即没有意识到货币贬值的时候,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总需求”政策才有可能收到暂时的“成效”。一旦人们从经验中学习、把通胀预期调高,失业率也会回到原有水平。而政府为了维持低失业率,又不得不进一步增加货币投放。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从长期看,不仅充分就业不能实现,而且还会导致较高的通货膨胀。从长期看,失业率总是处在由摩擦性原因和结构性原因引起的“自然失业率”水平上,任何试图将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努力,不仅是徒劳的,而且是有害的。
换句话说,人们在追求“短期成效”的过程中,实际上在不知不觉地将菲利普斯曲线的位置不断地推向远离原点的方向,因而只能在更高的失业率和更高的通胀率之间去寻找新的平衡。
6.理性预期学派:国家干预导致市场机制扭曲
理性预期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从货币学派中分化出来的一个分支。该学派继承了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假说,并将弗里德曼的“适应性预期理论”修改为“理性预期假说”,在此基础上否定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萨金特在《理性预期与通货膨胀》一文中引入了关于德国恶性通胀的例子,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理性预期假说”,认为价格水平取决于预期本期及未来所有货币供给量的总和,因此通胀率取决于人们对货币政策的预期。也就是说,不管中央银行实际的货币政策如何,只要人们预期到了扩张性政策,通胀便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