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研究|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滞胀的回顾与启示(6)
2023-07-14 来源:旧番剧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联邦德国为代表的西欧经济开始出现增长疲软、通胀抬头迹象。1965年,联邦德国人均GDP达到9186国际元,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随着战后重建工作的结束以及对外经济关系日益紧密,经济波动开始加剧。1965—1966年,联邦德国名义失业人口数量增幅达9.5%。社会政策上信奉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政策上信奉凯恩斯主义的经济部长卡尔·席勒,在“总体调控”理念的指导下推出了《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法》,借助逆周期财政政策和合作性经济政策使联邦德国经济与就业形势迅速好转。在全面调控思想的指导下,联邦政府于1967年接连出台了两个财政刺激方案,总价值78亿德国马克。两个刺激计划使得联邦德国经济在1967年第四季度显示出回升态势,1968—1970年联邦德国经济增速保持在5%以上,就业和工业销售额都开始回暖。
经济的暂时好转强化了联邦德国政府调控经济的自信心,而《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法》又没有明确规定政府干预的范围和强度,从而导致干预政策在扩张性财政政策支持下逐渐被滥用,社会福利持续扩张,财政赤字快速增长。
此外,尽管价格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目标被写入《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法》,但在1970年前后,由于美元危机不断加剧,德国马克不断受到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联邦德国货币政策进退失据。最终,联邦德国外汇市场被迫于1973年3月1日关闭。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德意志联邦银行(中央银行)不再承担汇率干预职责,重新获得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权。但是,重新获得货币政策自主权的德意志联邦银行在《联邦银行法》中“有义务支持联邦政府一般经济政策”条款的约束下,货币政策不断受到社会民主党政府景气刺激政策的强烈影响而摇摆不定,加上不断扩张的财政政策,以及不合时宜的工资增长政策等因素,因而无法履行其确保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职责,通胀率一路走高。
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促使联邦德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难以自拔。1973年,受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一向价格稳定的联邦德国,通胀率也上升到历史最高值的7.1%;经济增长虽然还维持在4.8%,但到了1975年,经济就出现了负增长,增长率快速下滑到-0.9%,失业率为4.7%,通胀率仍然高达6%。1979年,受第二次石油危机影响,增长率尽管勉强维持在4.2%,但失业率仍为3.8%,通胀率为4.1%。1980—1983年连续四年经济低迷,GDP平均增长率为0.8%,其中1982年为-0.4%,工业生产从1980年下半年到1983年上半年连续三年下降,私人消费在1981—1982年连续两年持续萎缩,就业人数在1981—1983年连续三年持续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