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研究|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滞胀的回顾与启示(9)

2023-07-14 来源:旧番剧
在货币政策方面,为了抵消日元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防止可能出现的“日元升值萧条”,维护国内的政治稳定,日本政府决定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M2增长率最高时达到20%,为1973年后出现滞胀局面埋下隐患。大量国际资本因为汇率过低而涌入日本,再加上日本国内的热钱,资本涌入股市和楼市,资产价格快速升值并开始拉大贫富差距。
5.几点总体印象
(1)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相继发生滞胀,大多有一个共同特点:一方面是社会政策追求超水平福利主义,另一方面是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增长动力放缓的同时供需缺口拉大,构成滞胀形成的基础性内因。
(2)中央银行独立性相对较弱,货币政策被财政政策裹挟,导致财政政策货币化,为滞胀形成提供了货币基础。
(3)第一次石油危机加速了滞胀的形成;而第二次石油危机又拉长了滞胀持续的时间,构成滞胀的外部原因。
(4)就各国特殊原因而言,美国由于尼克松政府在应对通胀时采取了计划经济手段控制工资、物价,不仅没能克服通胀,反而加速了滞胀的形成。
英国在面临石油危机的冲击时,占比过高的国有经济和空前强大的工会势力加剧了经济社会矛盾,此时工党忽视调整结构和体制改革,直接导致英国经济的滞胀。
日本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时宏观政策紧缩过晚导致严重滞胀;第二次石油危机时由于把危机管理应用到石油危机应对,及时采取了紧缩政策,所以在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时所受影响较轻。
联邦德国因为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存在一定的社会张力,所以政府的干预政策遇到较大阻力,并且为后来的供给学派改革提供了共识基础。
03
有关主要发达国家滞胀成因的讨论
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发生通胀与失业并发的滞胀现象以来,由于无法解释这一新的经济现象,一直占据经济学主流地位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备受质疑和抨击。于是,如何解释滞胀成为经济学各主要流派争论的焦点。各个学派对滞胀成因的解释各不相同,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经济学理论的繁荣和发展。
1.“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新左派”:资本主义的所有制结构必然导致滞胀
美国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激进政治经济学派主将霍华德·谢尔曼批判性地继承了以马克思、米切尔、凯恩斯和卡莱斯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周期理论,并综合了供给与需求、成本和收入两方面因素,提出了一个双面挤压的“利润挤压论”(表3)。谢尔曼认为,内生或内部因素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主要根源,并将以往强调内生因素的理论分为两派:一派强调消费需求,另一派则强调供给成本。谢尔曼通过对投资、利润与利润率、劳动份额等各个变量的探讨,认为滞胀是供给与需求、成本和收入两方面共同决定的结果。在该理论框架下,资本主义制度本身造成的周期是滞胀产生的主要原因。即使在积极的国家干预下,也需要集中关注资本主义在周期中运行的内生力量和这种不稳定的持久性。这种持久的不稳定,特别是周期性的高失业率,只有引入民主的社会主义才可以消除。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