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纲:江南文化与欧洲世界(5)
2023-10-27 来源:旧番剧
利玛窦的谦逊和勤奋,换来了江南人的惭愧和宽容,欧洲最新的自然、地理、天文、人文知识都传播到江南。江南士大夫思想在明末有很大改变,“西学”起了重要作用。
《坤舆万国全图》摹本,南京博物院藏
3.发现“江南”:杭州、南京、扬州、上海
我们看一看十七世纪的欧洲怎么认识江南。十六世纪欧洲商人受“禁海”限制,只能蜷缩在澳门。传教士不满足,他们说澳门没有读书人,拼命要到文化核心地区江南来。这说法对广东人有点不恭敬,但这确实是利玛窦的感受。这个感受也是有统计的,明末清初的进士广东人很少。直到清末康、梁的时候,广东文风才有改观,这是梁启超自己说的。明清的进士、举人大概三分之二都出在江南,北方也很少。北京的考试叫顺天乡试,一大半还是江南人占籍去考,是高考移民。全国最大的考场在南京应天府,叫“江南乡试”。这样,利玛窦一进南京,就发现了异常发达的江南文化。利玛窦脑子里一定有一个马可波罗,因为他总是把马可波罗描述的江南,与他的所见所闻作对应的介绍。欧洲人把欧洲带到中国,同时还把江南带到欧洲去,“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是一个双向的文化传播。
可惜的是,欧洲人来的多,中国人去的少。明清时期,欧洲人到江南来了数百个,江南只出去过几个人。中国人裹足不前,交流主要是欧洲人在做,这是很尴尬的事情。
欧洲人从十七世纪开始,详细了解了江南,上海、南京、苏州、杭州,这些都慢慢的介绍到欧洲去。江南,江之南,首先跟长江有关系。我查到关于长江的翻译最早是1618年的时候,出现在当年的耶稣会年报告。长江,当时叫“江”、“大江”,当时的翻译是“扬子江”(Yamcukiam)。扬子江,得名于扬子镇,是长江下游扬州附近的一个地名,结果就变成了整个长江的名字,现在的英文还是Yangtze River。关于“扬子江”的解释,说是“海洋之子”,这是个错误,大约他们听信的传言,不是扬州的扬,而是大洋的洋,变成了“洋子江”。这个翻译到1639年由《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5)用拉丁文公布,出版以后“长江”和“江南”在欧洲传播开来。全欧洲在十七世纪上半期就已经知道中国中部有一条大江,叫扬子江。而且知道这个地方非常富裕,文化也很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