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丨自媒体时代,为什么我们依然选择谈论鲁迅?(8)
2023-10-27 来源:旧番剧
2
Part.2
鲁迅杂文的语言形式与思维形态
向上滑动阅览
(1)许多研究者都注意到,鲁迅杂文中频繁出现的“然而”“但是”“总之”等“具有结构篇章作用的虚词”。国华认为,“鲁迅对这样的句法、章法和修辞有相当明确的自觉意识”,这背后有着“鲁迅的思想方法”:频频使用“然而”“但是”,显然是鲁迅“思路过于多”所致,他“用的是‘剥笋’式的写法”,表达的是“自己对差异性、多样性的体察”;而频频使用“也”字,则表达了“对差异性、多样性背后的统一性、共性的追求与体认”。
(2)研究者还注意到鲁迅的“夫子自道”:“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贬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盖写类型者,于坏处,恰如病理学上的图,假如是疮疽,则这图便是一切某疮某疽的标本,或和某甲的疮有些相像,或与某乙的疽有点相同。但见者不察,以为所画的只是他某甲的疮,无端侮辱,于是就必欲制你画者的死命了。”(《伪自由书·前记》)看起来这是一种“写法”,其实背后也“蕴藏着从差异和多样中寻找统一性和共相的思维形态”。一位研究者称之为“解剖学凝视”,并且指出,“鲁迅的国民性解剖图正是在这种写作形式中孕育成形”,凝结成了“主与奴”“人肉的筵宴”“无物之阵”“鬼打墙”“铁屋子”等“辩证形象”。国民性的凝视之外,还有所谓“文人相轻”背后的对知识分子的“凝视”,同样触目惊心。
(3)这又是一篇能显示鲁迅思维特征的杂文:《“碰壁之后”》。鲁迅在开会时听到了两句话:教师对学生说“你们做事不要碰壁”,学生回应说“杨先生就是壁”。回到家里“坐在自己的窗下”,鲁迅却生发开去,思考“碰壁的学说”,想到“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仿佛看见“教育家在杯酒间谋害学生,看见杀人者于微笑后屠戮百姓,看见死尸在粪土中舞蹈”,等等等等。国华由此有了一个对鲁迅杂文思维与写作的重要发现:“鲁迅行文的逻辑,并不完全是摆事实讲道理,而是以情感、情绪带动修辞,从而加速度地得出一些具有结论性的判断”,并有这样的评价:“鲁迅行文有意思的地方,恰在于随时逾越了具体事实的边界,过度引申到一些整体性的结论中”,从而“唤起读者的个体经验,生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情”,引发更大更广的思考,甚至有“恍然大悟”之感。这种从眼前“具体事实”引出“整体性的大论断”的飞跃式思维,是一种典型的“鲁迅式杂文思维”。
其非凡的判断力、概括力与想象力达到的思想的超越性,其远见卓识是令人叹服不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