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海经》到《聊斋志异》,狐妖千年之变,一段文明成长之旅(2)

2024-01-14 来源:旧番剧
九尾狐与大禹
德至鸟兽,则狐九尾。 ——汉《孝经》
从“狐”字的由来,也能大概猜出一二。狐字,以“犬”为偏旁,右边是一个“瓜”字。在甲骨文里,“狐”字是一个类似狐狸的图案,典型的象形字。到了小篆时期,这个字发生了较大变化,右边出现了“瓜”。“瓜”在甲骨文里也是象形字,与“狐”完全不同,这两个字在一开始是没有关系的,只是后来被人为凑在一起,使得“狐”除了表示动物之外,还多出一层含义。
这个含义是什么?是“孤”,帝王的别称。“瓜”的古音极大概率与“孤”同音,现在还有很多字,如“弧”、“瓠”,都是从这个音来的。狐狸是一种神秘且独居的动物,与帝王类似。这是狐作为祥瑞的有力证据。
还有一段记载更有意思。《史记·陈涉世家》中写道:陈涉准备造反,于是让吴广在半夜假扮狐狸,呼喊着:“大楚兴,陈胜王。”(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为什么偏要假扮狐狸叫?一则是狐狸具有神秘色彩,最重要的,狐预示着王的出现,是祥瑞的象征。
不过到了东汉,狐的好日子也就走到头了,“狐妖”的时代开始了。
02叛逆期:狐妖黑化
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
——纪录片《妖怪传》
《说文解字》载:狐,䄏兽也。鬼所乘之。所谓“䄏”,就是“妖”,同时,又与“鬼”扯上了关系。这怎么看,都不是说它好的。《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谁呢?东汉的许慎,他是在汉和帝时代(88年—106年)写成此书,算是东汉前中期了。
另外,在东汉班固《汉书·文帝纪》里,有这样的记载:朕狐疑。有注释认为: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称狐疑。可见,狐狸在当时已经是一种常见的动物,人们对狐狸的习性也有所了解,所以用狐狸形容多疑。这并不算坏,但和之前“祥瑞”的形象相比,已经不在一个层面了。至少说明,那时的人们对狐不再那么高看了。
至于原因,《妖怪传》写道:可以理解为人类文明进入叛逆期。如果说童年时代,孩子们对一切神秘抱有好奇和崇拜,迷信权威(神明)。那么到了叛逆期,就开始以自我为中心,事事和权威反着来。
一首汉代古诗,很能说明这种叛逆心境: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