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线条中体味远方的食物(5)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软滑的果酱胜似凝结的牛乳;
透明的糖浆带着桂皮的香味,
用商船从菲兹运来的吗哪和椰枣,
芬芳的美味,每一样都来自远方,
从丝路撒马尔罕到香柏之地黎巴嫩。
远方的饮食也与流放和迁移经历有关。放入罐头冬笋、马蹄,再配上几样青菜和肉丝合炒的“杂碎”(Chop Suey)菜,就是19世纪初在北美定居的中国人发明的。上世纪50年代,越南的政治难民开始涌入世界其他国家,如今,在纽约、巴黎、墨尔本、东京街头,大受追捧的放入烤猪肉、脆猪皮、泡菜丝和酱料的“越式三明治”(Bánh mì),就是受法国饮食影响形成的街头美食(三明治用的是法棍面包);“一战”后,为了逃命而在巴黎安家的俄国权贵,也促进了街巷里俄式餐厅和专卖鱼子酱的小铺的繁荣。巴黎八区蒙梭公园附近曾是巴黎最时髦的进餐地点,因为这里可以体验到最纯正的俄式上菜服务(Service à la Russe)——与一下子把菜品全摆在桌上的法式上菜方式不同,俄式上菜讲究的是每一道菜都由戴着白手套的侍者端上。在餐桌上腾出的宝贵空间放上水晶酒具和纯银餐具来炫耀主人的财富。
为了躲避战争和迫害,人们选择迁移和自我流放,曾经的家园变成了远方。著名美食家克劳迪娅·劳登(Claudia Roden),怀着对远方故乡的热爱,历经16年心血,书写整理了《犹太食谱》一书。就像劳登所说的:“每个菜都讲述着故事,当你被生生与过去剥离开时,这个过去会一直萦绕不散。”
苏伊士战争后,劳登的父母带着子女,告别了开罗——这个“地中海国家,说法语的大都市,对生活优渥的人们来说,是欧洲美好年代的延伸。举家搬到伦敦,这次迁离,就是劳登几十年来致力寻找并记录犹太美食的巨大动力。她感觉‘我们从未离开开罗’——不管是‘煸大蒜的香气,搅碎的香菜籽的香味,蛋糕里玫瑰水的味道,还有母亲每天家常便饭的味道’——所有这些都强化了与远方的精神家园的联系”。而书中描述的犹太民族的美食与远方,因为人们的口口相传,所以“即便是生活在偏远地方的犹太人,也对生活在他乡的犹太教徒的饮食习惯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