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系冬眠客指南(5)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结果却是如她所愿,尽管是以最意想不到的方式。正是在研究鲑鱼期间,布赖恩·巴恩斯第一次将一只北极地松鼠塞到了德鲁手中。德鲁一下子就对这种小动物大脑内部发生的事情感到好奇,这是一个几乎没有被研究过的专题,德鲁开始用微透析法去检查冬眠的北极地松鼠——就是用细管插入到生物头骨下方,去收集神经化学物质样本。这个过程往往会给受试动物造成损伤,在管子与大脑接触的地方会出现疤痕。因此,当德鲁在对蛰眠的松鼠进行微透析后却检测不到任何此类损伤时,她惊呆了。
她说:“你甚至都找不出探测器在哪里插入了。所以我们感觉冬眠是一种保护非常好的状态——它似乎真的可以保护大脑免受伤害。”这一点让德鲁觉得,如果能在人类身上复制这种状态的话,也许会具有巨大的价值。
缘起冷战
在冷战初期,曾经有一小段时间冬眠研究在美国非常盛行。由于美国联邦政府一心想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击败苏联,因此他们手握大量资金去找科学家投钱——只要他们声称自己的工作可以为美国带来任何形式的生物学优势。这些研究人员中有很多人都经过位于北极或附近的军事设施,所以随时可以接触到各种神奇动物,包括那些已经进化出在冬天给自己“断电”的动物。
在这群科学家当中,有一位叫雷蒙德·J·霍克(Raymond J. Hock),他是一名动物学家,曾在康奈尔大学撰写过关于冬眠蝙蝠代谢率的博士论文。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他曾在位于费尔班克斯的北极航空医学实验室(Arctic Aeromedical Laboratory)工作,当时美国空军的科学家正忙于让美国士兵对寒冷免疫。 (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曾经付钱给几名智利巴塔哥尼亚的土著居民,让他们佩戴温度传感器和通风塑料罩,在结冰的帆布帐篷里面睡觉。当然了,这种实验中道德上是有问题的)在费尔班克斯工作期间,霍克又对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慨叹人们对冬眠期间动物新陈代谢的变化知道得太少了。因此,他鼓起勇气,潜入冬眠的北极熊的巢穴,然后将温度计插入它们的直肠,借此,他得以评估北极熊的内部温度在每年一度的蛰眠期间下降了多少。
1960 年,霍克发表了一篇题为“冬眠对太空旅行的潜在应用”的论文,首次冷静、详细地审视了处在萌芽期的美国太空计划如何可以受益于他帮助开拓的研究。他认为,人类也可以掌握冬眠的能力,主要障碍是人类心脏对快速的温度波动比较敏感。他写道: “冬眠动物已经学会了如何应付这一点,一些实验室目前正在研究避免人类发生这种情况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