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山海经》中篇(共三篇)(3)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柢山。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复生,食之无肿疾。”“尧光山,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这两种动物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是这里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冬眠’,我们再次发现,《山海经》的作者并没有刻意的去夸大事实,只是因为他不了解什么是冬眠,所以才用了‘冬死而复生’这样的词语,让我们看来比较的奇怪和神化。
综上所述,《山海经》(尤其是山经)对于鸟兽的描述基本上是真实的,但是由于词汇的缺乏,造成了大量的拼凑概念,“鸱目蛇尾、人舌能言、人面鱼身、一首十身”诸如此类,都是可以理解的。举一个例子,一个人身上都是鳞片(这不是不可能的事件),你来描述这个人,你最需要的词语是‘鳞片’,但是你不能用这词(那时候还没有产生这个词),你只好用已知的动物来类比,你可能选择‘龙、鱼、蛇’这些有鳞片的动物,所以你的答案不外乎“人首龙身、人首鱼身、人首蛇身”,《山海经》中的大多类比都是这样产生的,只因为一个词语‘鳞片’,你就把一个稍有点奇怪的人描述成了古怪的动物。最后“三首、九头、九尾”这些非常莫名其妙的动物,我的理解有两点,一、自然界动物的畸变,这是个例;二、山海经并非为一本书籍,山经和海经(含大荒经)应作为两套独立体系区别对待。
(此层妙评:
吾爱吾思: 回复 兔鹰熊 :大家互相学习,我对山经的看法是不必过分解读,更不能玄化。作者对自然的记录非常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们看这本书不能站在现代人角度去理解,尽量不要复杂化。)
各位,我们来看一下山经和海经的差异。《山海经.北山经卷三》:“梁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山海经.东山经卷四》:“犲山,有兽焉,其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山海经.海外北经卷八》:“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大荒北经卷十七》:“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把这些话对比一下,各位被吓了一跳吗?因为前后明显矛盾,北山经和东山经是比较朴实和简陋的,并没有把‘夸父’神化,只不过稍微提及了一下,与常见动物无贰;但是海外北经、大荒北经则比较神化夸父,而且记载实在过于详细丰满并且不可思议,这和山经作者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就此处可见山经与海经的作者不是一个人。山经在尽力的描述山水、金玉、动物植物形象及用途、祭祀方法及山神。海经则彻底放弃了对地理、矿产、动植物、祭祀方法的描述。它的叙事方式类似于记载典故、佚文一般,再也没有实用的态度了,如《山海经.海外南经卷六》:“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 再如《山海经.海内东经卷十三》:“雷泽中有雷神,龙首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诸如此类,这种神化的描述,使得整部《山海经》的可信性大大下降了,但是我们不妨抛开那些故意神化的词语,直接探求那个年代的真实。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