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论|重塑魔法世界的历史想象:《霍格沃茨之遗》的症状阅读(4)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如果游戏制作组想创作一个真正意义上多元的魔法世界,就应该在对待世界上不同的文化时,更加积极地探讨冲突和差异,而不是畏手畏脚地隔绝或悬置;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和创新的改编,让玩家能够体验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融合、变革,让玩家能够感受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和责任,让玩家能够参与到魔法世界中存在的问题和冲突中去,从而形成一个更加真实而生动的魔法冒险。
《霍格沃茨之遗》中的亚裔角色《霍格沃茨之遗》在支持种族多元化和LGBTQ方面的努力,不仅流于表面,也是以异性恋和顺性别为中心出发。在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刻板印象的跨性别角色,这类角色的塑造无疑是对LGBTQ群体的简单化和模式化。例如游戏中三把扫帚酒吧的店主:希罗娜。这个角色是制作组为了规避舆论对J.K.罗琳言论的批判而塑造,但描写她的方式简单粗暴,直接把女性配音演员的声音通过电子调音的方式模拟跨性别者的声音,最终呈现出了十分诡异的效果,不仅没能传达跨性别者的真实感受和经历,也没有体现出游戏制作组对跨性别者的尊重和理解。LGBTQ形象的塑造与对女性和黑人的塑造相似,在长期为白人男性垄断的世界经典文学中,LGBTQ被描绘成单一和模式化的“他者”,而不是真正的主体。这样的做法不仅无法反映LGBTQ群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无法让玩家产生共情和理解。
借用台湾地区学者陈光兴在《去帝国》一书中对甘地的“男性的女性气质”(femininity in man)的论述:甘地的“男性的女性气质”处于“男性发言位置”,是从男人观点“使用”女性。我们也可以说:《霍格沃茨之遗》对希罗娜的呈现是从顺性别和异性恋的角度去“使用”跨性别者。游戏制作组对希罗娜用力过猛的塑造——就像诸多文艺创作中形塑的“恶魔/圣母”女性和帮佣/罪犯黑人一样,是在重复过去文艺创作对边缘群体犯过的错误。LGBTQ长期以来作为主流文化的禁区,没有足够的机会进入广泛的创作领域,文艺创作者需要在未来更多地探索这一群体,从而塑造出真正代表“多元”的角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