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非中立,语言非同质:机器翻译正被用于维护文化障碍(2)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为了翻译《圣经》从而向世界各地的土著人传教,基督教传教士给一批无文字语言创造了语法规则。历史上实际充斥着殖民者强迫被殖民者学习其国家语言的例子,被殖民者常常因为用母语说话而面临惩罚。在许多情况下,这种语言压迫导致了土著语种的衰落。而且,殖民主体通过强制性的翻译使土著语言变得可以理解的做法,则进一步加深了对他们的奴役。
正如国土安全部审查协议所表明的那样,无论是通过语言压制还是强迫翻译,机器翻译技术的部署延伸了对下属群体进行制造差异化和施加权力的传统。通过这种方式,语言技术成为了一种新的监控手段。事实上,恰恰是这些利益的驱动,促进了20世纪中期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
机器翻译最初发展时期的社会政治背景塑造了该技术领域的核心目标和假设,即它在商业环境中的持续发展和使用,不仅要方便,而且要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巩固资源和权力。鉴于人们对翻译技术使语言所有权的理解复杂化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语言社区开始转而抵抗。
1
机器翻译的起源
美国的第一批机器翻译工作是在冷战的推动下进行的。早期的基于规则的系统主要是在军方和其他联邦机构的资助下开发并供其使用的,往往依赖于工程师和语言学家之间的跨学科协作。在政府资助下,经过了一段以学术工作为主的稳定研究。伴随着商业化翻译软件的问世,机器翻译在20世纪90年代的个人计算机革命中,开始广为大众使用。21世纪,谷歌庞大的网页内容索引和大量资金使得统计(以及后来的神经)机器翻译技术得以丰富和应用,从而在网络上部署了当今普遍使用的免费翻译服务。
1949-1997机器翻译的根基:1949-1997
“人们自然会想,翻译的问题是否可以想象为密码学的问题。当我看到一篇俄语写的文章时,我会说,‘这篇文章确实是用英语写的,但它被编码成一些奇怪的符号。我现在要开始解码了。’”
——Warren Weaver, in correspondence to Norbert Wiener, 19472
现代机器技术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的密码学和破译密码工作。曾与先驱信息理论家Claude Shannon合作的美国科学家Warren Weaver对信息理论在人类语言翻译中的应用产生了兴趣。1949年,时任洛克菲勒研究所自然科学部主任的Weaver向少数几个语言学家和工程师分发了一份题为《翻译》的极具影响力的备忘录,其中他提出了将计算机应用于人类语言翻译的行动呼吁。韦弗的备忘录推动了包括华盛顿大学、乔治敦大学、IBM和兰德公司在内的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各种机构在机器翻译方面的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