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翻译家李继宏:做翻译就是服务于跟我同时代的读者|读 (6)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翻译的本质不是文字到文字的转换,而是一种交流,通过不同的语言来传达意识活动。很多东西没有在文字里写明白,这时候就需要做翻译的人做研究,比如说我为了翻译《傲慢与偏见》就曾看了三年资料,几乎把伯明翰大学图书馆里面藏的19世纪的英国杂志都翻了一遍,理解当时人的思想观念、法律制度、风俗习惯、衣食住行、生活环境等。当你全部弄通以后,才能理解作者到底要说什么,这是第一步,这是所有翻译工作的起点:通过原文还原作者创作时的思维活动。第二步就是用汉语重新建构这个思维活动,让读者能完全体会。这个过程里,文字只是一种表象,需要翻译的是思维活动,不是文字。文字只是一种工具、一种载体,它本身不重要,所以我一直说“原文至上主义”是错误的。
读 :小说读不懂可能是翻译问题,那么学术专著呢?
李继宏:我自己也翻译一些学术类的书。我大学念的是社会学专业,如果没有接受过基础的社会学训练,不会知道社会学理论话语体系,那么看相关专著就会觉得很费解。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互动论”三个字谁都懂,但是互动论背后的理论根源是什么?定义是什么?没有基础就不知道。去美术馆看展览,如果未受到完整美术知识教育,不理解绘画史,不了解各种流派的技巧演变,那么就不会懂《蒙娜丽莎》为什么那么重要。又比如读哲学类的书,像胡塞尔的著作,必须先接受很好的现象学的训练。专业著作有专业的门槛,所以比较难懂。
不可否认大多数学术著作翻译存在问题。如果只是专业门槛,那么还好,勤查资料能解决,不理解互动论是什么,查一下也能接着读。但有些学术专著翻译有问题,有些句子的逻辑关系是错的,递进关系是错的,因果倒置,读起来就混乱。
不是说只要学了什么专业,就能做相关专业的翻译工作。翻译本身也有专业性,比如我现在回头看我翻译的第一本书,我觉得有不少问题。它是一个手艺,这就跟炒菜、开车一样。一个人偶尔下厨,也许做出的菜还能吃,但要当厨师肯定不够。任何专业都需要长时间的实践、需要大量经验才能做得好。所以学术专著翻译要具备两方面的专业能力,一个是所学专业的专业,一个是翻译专业的专业。
中国是翻译最强大的国家,而美国不大吸收别人的文化
读 :在国外有没有看到一些没被翻成中文、但很适合翻译出来的书?
李继宏:非常多。我最近在看亨利·米勒的书,国内看到的大多是他的小说,但我觉得更有价值是他的杂文。当年他在美国很受打压,因为他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写过很多对美国社会问题、对人类命运思考的文章。写得特别好,但没有被翻译过来。他是个复杂多面的人,但大家只看到一面。还有托马斯·沃尔夫,他在美国很著名、影响很大,影响了海明威、福克纳那一批人,但他在国内几乎没有知名度,被翻译过来的作品很少。有些作家的作品虽然被翻译得多,但接受度也不够,福克纳便是一个例子。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这些国家的文学,好多没有被发现。如果从了解外国文化的角度看,那么国内市面流行的作品不足以认识全貌。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