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德译作品的译名研究(2)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对于中国文学作品来说,直译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为明显的特殊性,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工作人员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这样就会造成翻译中的一系列语法、句式错误。这也就意味着直译法在德译作品转换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局限性。同时如果不根据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进行翻译,而是盲目的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词汇转换,那么就有可能造成翻译内容与原文的含义不统一。比如,诸多译者对于《道德经》的理解不同,所以直译成德语的意思也有区别:卫礼贤1911年《道德经》德译本的副标题就是“老者关于意义和生命的书”,布拉石(Robert Brasch)1932年的副标题就是“关于正确道路和意义的书”。因此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要将直译法与不同翻译方法相结合,根据中国文学作品的内容重新整理编排,科学合理的进行德译工作。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文学作品的多样化,在进行德译工作过程中还要结合不同类型读者的接受能力与阅读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德译工作的作用。
(二)意译法
根据近年来德译工作现状能够看出,在进行中国文学作品德译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多方位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译名不统一的现象。为了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就要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修改。在修改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时,工作人员要从文学作品的含义出发。以不改变核心内容为基础原则,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工作人员还要对文本的内涵进行深度分析,明确文本作品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译名的选择上也要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为了有效达到这一目标,就可以运用意译法。
意译法经常被用于德国内部的文学作品翻译中,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可适应性。通过意译法的合理运用,能够更加凸显出文学作品的核心含义,进而有效规避错误翻译、漏译、重译等现象,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完成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例如,在进行苏童的《碧奴》作品翻译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要明确《碧奴》的来源,它是由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孟姜女哭长城”改编而成,《碧奴》的命名来源是神话故事中的主人公,这对于德国读者来说就较难理解,读者不能根据译名展开联想和思考,因此,在进行翻译过程中就要找寻新的翻译方式帮助德国读者完成对《碧奴》的理解,采用直译结合意译的方法,就能够将其英译为“Binu and the Great Wall of China”,这样不仅保留了原文中的“碧奴”,同时也能够通过“the Great Wall of China”进行作品内涵的传播。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