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哲思享|张建军张顺:条件句的语义排歧与假设性思考的量化机制——五论从形式蕴涵看“实质蕴涵怪论”(8)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倘若实质蕴涵法则真正失效,这样的语义排歧工作反倒无从谈起。
总之,如《层级论》中就相关研讨所总结的:“自然语言中许多表层的‘条件句’,其所表达的并不是简单结构的‘条件命题’,而是复杂结构的形式蕴涵命题。”因此,在正确区分条件句和条件命题、命题与命题函数的基础上,把握实质条件句和概括性条件句的根本差异并诉诸语境加以识别与逻辑刻画,是条件句语义排歧的一种基本路径。而在这样的排歧过程中,假设性思考的量化机制也得以凸显。
二、假设性思考的不同类型及其量化机制
能够使用条件句做假设性思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一种重要特征。善于将假设性思考用于推理与决策,是理性思维成熟的标志。我们给一个幼儿提问:如果你现在有六个苹果,吃掉三个,还剩几个?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我现在没有苹果,我吃不了三个苹果。这是理性思维智能尚不健全的表现。这样的问题的解答所形成的条件句“如果吃掉三个苹果,那么还剩三个苹果”,通常不会被用作一个简单的实质条件句,而是用作诉诸可能情境量化的概括性条件句。然而,一系列蕴涵“怪论”所造成的问题,说明人们往往忘记了人类智能的这种基本出发点。我们认为,王一奇运用珀尔的因果模型理论处理条件句疑难,在一定程度上清晰地刻画了假设性思考的这种情境量化特征。
假设性思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最狭义的假设性思考就是使用反事实条件句的思考方式。以下是在英语学术文献中常被提及的两个反事实条件句,王一奇称为“OK对句”:
(14)If Oswald did not kill Kennedy, then someone else did.
(15)If Oswald had not kill Kennedy, then someone else would have.
这两个语句在英文语法上分别称为直陈条件句和虚拟条件句,但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语法区分,一般都译为“如果不是奥斯瓦尔德杀了肯尼迪,那么别人也会这么做”。李小五在前述译著中曾建议以“如果”和“假如”分别翻译直陈形态和虚拟形态,但这只是一种理论研究约定,在汉语自然语言中这二者的功能难以区分。王一奇则通过对中文否定词“不”和“没有”之用法的精细思考,将(14)和(15)分别对译为:
(16)如果当初不是Oswald杀了Kennedy,那就是别人杀Kennedy。
(17)如果当初Oswald没有杀Kennedy,那就会有别人杀Kennedy。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