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哲思享|张建军张顺:条件句的语义排歧与假设性思考的量化机制——五论从形式蕴涵看“实质蕴涵怪论”(9)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美国第35届总统肯尼迪1963年11月22日在达拉斯被奥斯瓦尔德刺杀,是一个已被确认的事实。倘若上述条件句的前后件都是具有真值的真正表达命题的语句,则根据实质蕴涵理论,二者都可以据其前件为假被判定为真。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二者是否为真一直存在争论,特别是在认可该案的“官方版本”(奥斯瓦尔德单独作案)的条件下,人们普遍认为至少(15)及(17)是假的。这似乎为实质蕴涵理论提供了最难以化解的“反例”。因此,有些坚持运用实质蕴涵所提供的成真条件分析自然语言条件句的学者,也事先把反事实条件句特别是虚拟条件句排除在外。王一奇也据此明确断言,实质蕴涵理论难以被用来理解反事实条件句背后所代表的假设性思考。
然而,沿着从形式蕴涵看实质蕴涵怪论的基本解题路径,我们用来分析“官邸谋杀案” 的思路,同样可用于分析反事实条件句。即也可追问:人们使用这样的条件句究竟是直接表达实质蕴涵还是表达某种形式蕴涵?答案是非常明显的。因为情境索引性在这样的条件句的前后件中是作为实质要素出现的,也就是说条件句的前后件都并不表达命题,而是表达使用情境变元的命题函数。可将这两个条件句分别表示为如下形式蕴涵语句:
(18)对任一情境s而言,如果在s中不是奥斯瓦尔德杀了肯尼迪,那么在s中别人杀肯尼迪。
(19)对任一情境s而言,如果在s中奥斯瓦尔德没有杀肯尼迪,那么在s中会有别人杀肯尼迪。
显然,若情境变元s代表任一可能情境,这两个形式蕴涵语句就都是假的,因为我们完全可以设想肯尼迪没有被杀的情境殊型。但王一奇通过对中文否定词“不”的精细把握表明,人们在使用(16)这样的语句时,实际上是在预设肯尼迪已经被杀的情况下做假设性思考。这就使得情境变元的量化域进一步受限于肯尼迪被杀的情境,或者说排除了肯尼迪没有被杀的可能情境。在这样的受限量化域之下,(18)可以用来表达人们关于(14)及(16)的“为真直觉”。同时,若再限制到肯尼迪遇刺案的“民间版本”之情境(有一个行刺共谋集团,一旦奥斯瓦尔德未得手,其他人负责行刺),许多人也会断言(19)[从而(15)及(17)]为真,但这种断言只有在引进高置信度的概率意义上才能成立。然而无论是概率断言还是非概率断言,在其消去全称量词限制为情境殊型之后,其成真条件仍然要基于实质蕴涵法则来衡量。
因此,要把握使用反事实条件句做假设性思考的逻辑机制,离不开形式蕴涵理论所刻画的量化要素④。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