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滢安丨改革开放以来童书译介出版述评(2)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1966—1976年全国出版童书共计1336种,年均121种,除马列著作和极少数所谓的外国进步文学还在翻译出版外,其他翻译出版活动几乎停滞,童书翻译出版事业属于重灾区。
1951年中国出版重心上海以及江浙共有出版少儿读物的出版机构20家,其中国营出版社2家,公私合营1家,私营17家。1954年全国私营出版业基本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国营及公私合营出版社出版的童书品种从1950年的27%左右提升至60%,逐步解决了私营出版社市场占比过大、粗制滥造、内容不当等问题。1952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在上海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共青团中央领导的第一家全国性专业少儿读物出版机构,第二家全国性专业少儿读物出版机构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于1956年在北京成立,至1977年全国也仅有这两家专业少儿读物出版社。
除了专业少儿读物出版机构仅南北各一家,缺少专业的童书译介人员是阻碍中国儿童读物译介出版发展的一大障碍。1978年以前中国受过专业翻译训练的译员严重稀缺,仅懂外语但不了解儿童读物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色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童书译介工作。童书的译介工作大多是关心儿童成长或对儿童文学感兴趣的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或留洋学生的一种自发行为,他们往往兼有儿童文学作家和儿童文学译者双重身份,属于文化性译者的范畴。中国历来有着双线翻译的传统,一种是行政需求产生的译介交流活动,另一种是文人学者自愿参与而生发的翻译行为。改革开放前的童书译介活动缺乏行政力量的有效组织和引导,也没有受到文化精英层的广泛关注,很难进入文化主流,再加上儿童作家和儿童译者的稿酬低,甚至是无稿酬,因此大多不愿意创作儿童作品。
专业童书编辑人员的不足是阻碍中国儿童读物译介出版发展的又一因素。改革开放前,全国两家专业少儿读物出版社共有200多位儿童文学作家,200多位少儿出版专业编辑。童书译介工作是翻译、编辑、出版等一系列创造性工作的集合,需要译者高质量的译介,更需要童书专业编辑在有别于源语国家的另一种文化环境和价值观体系中找到平衡点,不仅要尊重和再现原创者意图,还要兼顾购买者(家长)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更要考虑使用者(儿童)的阅读趣味,缺少了专业的童书编辑人员就等于童书译介出版工作缺少了领航标和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