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滢安丨改革开放以来童书译介出版述评(13)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因此童书译介出版业就呈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译介引进的童书大受追捧,但译者与翻译行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译介引进童书对本土儿童原创文学的促进作用一直以来都有学者关注,但其阐释也是为了本土儿童作品的提升和本土原创文学与国际儿童文学的接轨,而忽略了儿童文学译介作品与本土儿童文学本应是儿童文学体系中的两个组成类别,儿童读物的译者应该与儿童读物的作者一样被认可和尊重。
童书译介出版的批评体系缺失
改革开放40年里童书译介出版有了飞速的质化提升,在引进种类和销量不断翻升的同时,却没有建立系统有效的童书译介批评参照体系,这不仅是国外童书译介引进能够规范有序的需要,也是童书译介“走出去”能够理性健康的前提。以惊人速度发展的童书译介市场如果缺少了批评界的监督,就很难保证与发展速度相应的水准和质量,甚至有可能对低幼小读者造成误导和毒害,但是童书译介批评却不能停留在自发主观或推导假设的层面,而应该有严格的方法论参照框架。
首先必须意识到目前的童书译介市场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将成人读物进行改写或删减后译介为儿童读物,这是缺乏儿童本位观的译介思想,不能满足儿童读者的阅读需求,因此需要严格的批评体系来监督译者是否深刻全面地了解目标读者,是否认识到成人与儿童的区别,需要研究儿童读者的独特审美能力,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随意向儿童读者传播不适宜的译介内容。又如不准确的“误译”与“漏译”现象,童书译介的灵魂和本质要求便是准确,这是源本与译本关联的基础,缺乏准确性的译介很难在严格意义上被称作合格的翻译。再如童书译介市场上的伪译版童书,最初的伪译作品可以追溯到伪经现象,后在晚清一度常见,基本可以理解为将自己创作的作品假借译本之名获取更高的市场认可和价值,伪译作品以往都不在翻译研究和创作研究的探讨范围,但是在译介童书销售火爆的利益驱使下,伪译童书已成为童书市场的毒瘤,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编编凑凑的内容对儿童读者危害极大。
找到童书译介市场出现的问题后便是思考如何建立严格有效的批评体系:首先,需要建立儿童本位的译介观,对儿童读者的独特审美要求进行考量;其次,需要有合理的翻译标准来对照源本与译本;最后,在文本对比分析批评之外还应该把市场的译介接受效果纳入综合分析和检验的框架。
童书译介之“积极”走出去与“有效”走出去
中国的童书译介出版业在改革发展之初就表现出积极融入国际童书市场的姿态,一直有着积极译介“走出去”的意识,也很清楚中国儿童文学的积极走出去是世界重新看待中国、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和市场价值。如20世纪50年代初,外文出版社就以对外出版中国儿童读物为立社之本,对外译介出版了数千种儿童读物,向国际童书界翻译介绍了许多中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前辈,如丰子恺、叶圣陶、严文井、孙幼军等。少年儿童出版社从1979年就与日本曙光株式会社签订了五种图书的委托翻译出版协议,1980年又与中国国际书店达成合作出版《儿童图画故事》英、法文版的协议,并向海外发行,1981年出访前南斯拉夫,就交换书刊、互相翻译出版书籍达成协议。1990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进行了首次版权输出尝试,进入21世纪后版权贸易范围逐渐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