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滢安丨改革开放以来童书译介出版述评(14)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2005年国家确立了“走出去”发展战略,提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这意味着国家层面开始重视并鼓励童书译介“走出去”,“一带一路”新发展规划提出后,童书译介“走出去”更是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积极”走出去的主观愿景到“有效”走出去的实践操作,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童书译介实践既需要翻译方法,也需要编辑策略,更需要传播理论的指导。首先,童书编辑应该充分发挥其挖掘优质选题的策划力、开发多形态产品的创造力和多渠道多形式的推广力。其次,童书译介的翻译质量是有效走出去的关键环节,由谁译、怎么译是保证翻译质量的重中之重,不仅需要国外创作者和译者主动的“输入性翻译”,还需要中国创作者和译者积极的“输出型翻译”,创作内容与翻译策略的完美结合才是童书译介有效走出去的起点,目前中国童书译介“走出去”的重要瓶颈仍是缺少能够打造国际品牌的精品图书。最后,要解决的就是童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接受、影响等问题,童书译介有效走出去的出版传播模式需要根据国际语境和各国国情因地制宜地规划设置,之前大多数译介输出的儿童作品都是由中国本土出版机构进行,但走向国际市场往往遇冷,因此童书译介有效走出去必须在国家有效引导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海外出版机构的助力,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就率先尝试借助海外优质的出版平台,收购了澳大利亚的新前沿出版社。
中国的童书译介出版行业就改革开放后中国童书进行的译介出版“走出去”实践来看,是遵循了边缘语言文学作品进入中心文学场域而需要的一套“清障机制”,首先通过从中心语言场域大量译介引进的知识和观念来进行本土文学资本的积累,从而获得符号和经济资本,然后借助区域性国际文化中心的认可和翻译,如20世纪80年代与日本等海外出版机构的翻译合作和海外发行活动,来实现在中心文学场域拥有符号资本的执行者(译者、编辑、出版商、文学经纪人、评论者等)参与译介出版过程,最终才能使本土儿童文学逐渐得到中心文学场域的认可。正是因为获得这种“认可”的过程会有抵制,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中国童书译介“走出去”虽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暂时还停留在“名社”“名作”“名家”才能保障儿童作品成功出版、有效传播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