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盘古大羊“换”亲到兑需演化看中国三大文化体系生成(2)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1.2万年前盘古开创合作围猎,后人《连山-易》用“ l ”标识族群成员权利义务的爻位关系,有了“象形字符”。并显示从盘古单爻 “ I ”,向伏羲女娲双爻“乂”,到女偃复爻“爻”,历时数千年的演化。沿此脉形成了人类独有的,应用时间最长、表述效率最高、历史容量最大,集表形、表意、表音于一身的近十万汉字。而中国单字传承,历来就有“一字之师”之说。
如果,文字要用“成系统”的标准来看,中国特有的由简至繁“聚沙成堆”的关系,在甲骨文之前中国数千年产业社会组织交流在没有文字支撑下自觉演化是很难解释的。所以,甲骨文它既让人确信中国形意文字存在的时间及规模。却也让考古界在“史前史”前驻足并产生“疑古”。今天,甲骨文的历史藩篱虽已被夏王朝断代工程和良渚申遗时点所越过。但史前史依然混沌。
文化传承与文字创造紧密关联。显然,智人在迁徙式生存中是难以确定文明关系的。那么,当智人开创“地缘经济”方式后,“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就得以沉淀和传承。而人类文明在起点上就需要有文字来锁定文化方向和成果。并不是等待文字成熟后才有文明。不同时期的文字显示不同时期的文明。
图本符号具有文字功能,是可操作的语言系统。从一张图用来表达一个社会体系看,通用抽象后的图本,是可以为新图本作注的。中国文字正是从图本到文字又为新图本作注演化而来。今天的群经之首《易经》,其实就是一个关于中国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社会生产关系产业升级的图本“注”。
甲骨文,是商王武丁时期的一种卜筮用字,也是一个全面协调多元社会系统的太卜用字。且表“形意音”已同在。但从商太卜自我称谓,用一个(对天)“卜” (上下连山的)“M 口 M(反向)=贞”,即“盘古贞”字看,就是“含山玉版”中盘古围猎时喊山之口的一个图本传承。从甲骨文上缘图本演化看,按再创文字要求的“成系统”标准也是对不上的,因为甲骨文之前图本字符的文字功能已在。“盘古贞”字从象形图本发端,在长期演化中有了表“形意音”关系。并在一个部落或跨部落的生产、生活交流上,协调社会关系的功能到商朝时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了。
奇怪的是,商太卜用“盘古贞”,而之后的周太卜以《周易》之法接替《归藏》后用的“贞”字,是4100年前帝舜时期典龙用海贝为币后,女偃在奉贤沙冈用(对地)“卜 贝”造的“贞”字。那大禹“贸易 货币”用南方金融关系《归藏》,夏太卜用“女偃贞”是有471年的。而商太卜改用或坚持用“盘古贞”,是否代表了商汤革命后与前朝的文化切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