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史︱晚清的影像与中国人形象认知(2)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这个时候中西间的了解再不是以前那种停留在虚幻之上的想象或者夸大其词的道听途说,而是基于现实的真实接触,基于镜像等材料的佐证。
晚清时期,外国摄影者以军人、外交官、探险家、旅行家、商人、社会学家、作家、记者等不同身份来华,他们来华的目的各不相同,拍摄内容及涵盖范围也不同,不仅包括中国的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市井百态、自然风光等方面,也涉及社会经济和战争场景。这些摄影者对中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真实形象地记录和反映着当时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文化、宗教信仰等领域的情形,直观地展示着晚清社会的形形色色,西人心中最真实的中国印象。他们的摄影活动在反映晚清七十年社会的发展进程,记录历史以及帮助后人了解当时社会状况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外人在中国拍摄的影像,无意中留存了一部关于近代中国较完整且真实的图像档案史料。这些影像资料不乏西方世界对中国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景仰,对中国独具特色的古代建筑的赞赏,对中国恬淡淳朴的民风世俗的窃慕,以及对中国雄伟壮丽的山川风景的惊叹,但是西人镜头下记录更多的是西方世界对中华帝国国门的叩击以及这一古老帝国威严的坍圮,是踏海而来的西方世界的坚船利炮在神州大地上的耀武扬威,是中国朝廷的腐败、官场的昏暗、军队的怯懦与民众的愚昧。

影像史︱晚清的影像与中国人形象认知


威廉·桑德斯拍摄的中国家庭(约1870)
因而,这一时期来过中国的西人,特别是那些用镜像展现中国形象的外人,他们镜头下的中国形象都有些相似:阴郁昏暗的天空,大腹便便的统治者,眼神空洞又神情麻木的老百姓,到处是一派凋敝衰败之势。经过好几个世纪沉淀出来的天朝上国形象,终于轰塌了,原来中国虚有其表、外强中干。最初在中国摄影的外人几乎都是随军记者与外交官,即使他们想以更客观真实的视角记录中国,但因为立场问题,他们关于中国的诸多摄影报道,或多或少带有殖民主义政治色彩。况且,早期的摄影器材不仅笨重,拍摄程序也较为繁琐耗时,对气候、光线还有时间有较苛刻的要求,天气湿润、有雾、阳光不强或者照射时间短等都会给拍摄带来极大障碍,即使在理想的光照条件下,镜头也无法充分摄取那些镜内景象。每拍摄一张照片都需要长时间等待理想的天气和光线条件,特别是拍摄人物照时,因为早期照相机十分笨重,放置、调试、聚焦等一系列准备活动极其耗时,人在一个姿态下呆久了身体与表情难免僵化生硬,所以拍出来的人物效果图很少有丰富的情感,大多是僵尸一样的面无表情。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