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史︱晚清的影像与中国人形象认知(10)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彼辈常以其目前社会居于历史进化之顶点,而又以其小我自身为社会之中心以为各自有其无限自由之发舒。彼辈遂以白色人种为世界优秀独异之民族。于是挟其富强盛势以临我,其视我如半开化之蛮人,盖与非、美、澳诸州土著相去无几。”
这里体现出一股强烈的文明史观,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与西方不在一个文明层次,从西方的人文角度来看,中国落后封闭,中国人颟顸闭拒。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在向中国进行殖民扩张的同时,也在制造着有关中华民族的认知。在西方种族、文化优越论基础上生产出来的中国人认知,把中国人构建成一个落后、保守、野蛮的种族。其实,西方如何看待中国往往并不取决于中国本身的实际情况,虽然它对西方社会中国印象的产生非常重要,但是起决定作用的是西方国家基于自身现实政治与军事的考量,并受其学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经历过工业革命洗礼的西方正处于迅猛上升的黄金时期,它们需要一个现实的参照以衬托他们因政治经济文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高度自信,很不巧,落伍的中国成为冉冉上升的西方文明最好的陪衬。
反观中国,中国人如何看西方?在整个19世纪中国人对西方人的观感,大致变化不大。鸦片战争后在中西间多次政治军事争端中,中国一败再败,这却并没有引起国人的警觉,因为在数千年的历史上中原王朝曾多次被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异族”打败。在过程中,国人虽然认清了西人的船坚炮利,但普遍将西人与鸦片、侵略、战争联系在一起,对西人的态度充满了憎恶与厌弃,出于传统中央王朝天然的文化优越感俯视着那些远涉重洋而来的夷人,“他们对于西洋人的政治和社会方面仍是毫无所知。他们总觉得这些人是野蛮的,从没有感觉到他们在政治或道德方面有可以同我们天朝相比的东西”。客观地说,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并不是对外来茫然无知,没任何反应,国内的洋务运动就是对西方刺激一次积极主动的回应,只是正如外人所观察到的,“他们在本质上既谨慎保守,又骄傲自大。
在沉睡了许多世纪之后,他们被突然唤醒了。应当承认,他们不是在一种非常有利的环境中被唤醒的。想重新塑造4亿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这需要时间”,因而显得中国的反应较为迟钝与缓慢。
不过,这种状况在甲午战争后起了显著的变化,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被一个新兴的岛夷小邦打了个一败涂地,残酷的现实不得不引起知识分子再次从揣摩帖括、弋取功名中抽拔出身,聚焦于对现实问题的深度审视,“这一下子我国的念书人可真急了。他们开始感觉到我国旧方法的没有用,怀疑到圣贤古训的万能威力”。上世纪之交,一批先进的中国人经过甲午以来的反思,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并不仅仅因为国力贫弱,更重要的是,在国力贫弱的背后还隐藏着许多文化的积弊。这种文化的积弊使国民精神潜力的发挥和民族性格的培养受到很大的限制,它远不及欧美文化更合乎文明进化的规律。“东方诸国,开化较早,而进化甚迟。西方诸国,开化较晚,而进化则速。故西方诸国如暴富儿,东方诸国如破落户。西方诸国如佳子弟,东方诸国如老学究。破落户祖宗虽贤而难免不肖之目,老学究工夫虽深而更无进境之日,则其为暴富儿所役使,为佳子弟所非笑也亦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