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史︱晚清的影像与中国人形象认知(8)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国民性”还不是一般的国民大众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而是指社会的中上层人士,也就是传统社会士大夫阶层,这部分群体“社会良心麻木”,“凡吾侪所欲言者,今之士大夫皆能言之,其言之痛切详尽,或且为吾侪所莫能及也。然而,使我国家至于此极者,何一不在吾士大夫。吾无以名之,名之曰良心之麻木,谓是无良心耶”。在五四运动以前,马克思主义虽已引介到中国,但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只是当时百余种西方社会思潮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真正立足之前,进化论是占据中国思想界主导地位的几种西方学说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思想和人生哲学。进化论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生存环境中成为不证自明的法则,最开始用进化论剖析国民性多指社会中上层人士的冷漠与麻木,而非一般民众。
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才开始从一般大众的角度探讨国民性问题,思考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走向,改造国民性问题,逐渐引起更多人的注意。不过,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国民性的认识进入一个误区,那批新文化健将多主张用西方文化重塑中国国民性,进而提出全盘西化的偏激之词,所以他们对传统中国国民性口诛笔伐、不遗余力。这一时期对国民性的解剖最为深刻的当属鲁迅。鲁迅从国民性入手找到中国贫弱的原因,把改造国民性当做救国的良方,以文艺作为改造国民精神的主要武器。文艺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能够把沉睡、麻木状态的人们唤醒,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这样,人们觉醒了,国家就有改变振救的希望。
围观刑场的中国人
鲁迅的新文学创作在同时代是最成功的,他对国民劣根性的解剖,让很多人颤栗。在鲁迅的小说中,多次写到愚昧麻木的国民在围观同胞血溅刑场中找到乐趣与快感,先驱者的血让鲁迅痛感革命者的凛然赴死,又震惊于革命者的鲜血丝毫不能拯救那群麻木的看客,仅只是他们感官刺激的又一场视觉“盛宴”。鲁迅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正是这些麻木的、不觉醒的国民,让鲁迅深感民族的耻辱,进而走上弃医从文的道路,用文字揭露并医治麻木冷漠的灵魂,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国家走出思想的昏聩,客观上加深了晚清以来在救亡图存话语之下对国民麻木冷漠之劣根性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