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研究|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滞胀的回顾与启示(20)
2023-07-14 来源:旧番剧
(1)强化货币政策独立性,坚持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在货币政策方面,德意志联邦银行(中央银行)始终独立制定货币政策,坚持以稳定货币价值为首要目标。这是联邦德国在滞胀期间通胀率相对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整个滞胀时期,联邦德国的通胀率基本上没有超过8%。经济学家乌波尔在《德意志联邦银行的独立性:一个成功的故事》一文中指出,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以及对价格稳定目标的坚守。
关于央行独立性问题早在1957年德意志联邦银行设立之初就被写入《联邦银行法》。联邦银行在履行其任务时具有法律独立性,不受国家、议会或任何其他机构的指示和约束。联邦银行的首要任务是稳定货币价值,且仅在不影响其首要任务的前提下,才有支持联邦政府经济政策的义务。德意志联邦银行实际拥有的独立性为各国之最,其主要原因在于德国人善于吸取历史上恶性通胀的惨痛教训。
德意志联邦银行的独立性主要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机构独立性,全面禁止国家或超国家机构,如政府、议会等向联邦银行发布指令;二是功能独立性,包括目标独立性和工具独立性,其中目标独立性意味着德意志联邦银行能够自主决定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工具独立性指德意志联邦银行能够自主决定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的工具;三是财务独立性,德意志联邦银行能够自由和独立地处置其财务资源,且不受任何方式和借口左右,也不受迫为政府赤字融资。四是人员独立性,德意志联邦银行可以自行决定人员任命、任命程序、任免条件以及任期等。
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早已被大量的学术研究证实。赫尔格·贝格(Helge Berger)等人对2000年之前的35个实证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显示,1955—1988年16个发达国家的通胀率和央行独立性之间存在着十分显著的负相关性。
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德意志联邦银行重新获得了控制货币供给量的自主权。从1975年开始,德意志联邦银行采取每年公布货币供给量目标的办法来落实价格稳定这一货币政策首要目标。1979—1981年,德意志联邦银行借助减少再贴现额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基准利率等紧缩政策来应对通胀压力,成功地使通胀率从1982年的5.3%逐渐下降至1985年的2.2%。通胀压力缓解和通胀下行趋势显现之后,德意志联邦银行于1983年开始转为实施中性的货币政策,以维持价格稳定。1986年以后,经济强劲复苏和资本大量流入导致联邦德国通胀风险若隐若现。为提前预防通胀,德意志联邦银行从1988年开始重新收紧货币政策,基准利率于1989年被调高至1982年以后的最高水平。在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努力下,整个80年代,联邦德国较好地控制了通胀水平,尽管1989年一度上升到2.8%,但仍然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4.3%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