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研究|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滞胀的回顾与启示(22)

2023-07-14 来源:旧番剧
在营商环境得到改善、经济开始复苏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德国联邦政府通过“三步走”的减税法规,分别于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实施了税收改革。1986年,联邦德国改革了工资税与所得税,减税规模约为100亿马克,缩短了经营设施建筑物的计提周期,减税规模约为40亿马克。1988年第二次和1990年第三次减税的规模分别为142亿和390亿马克。1986—1990年,减税政策使纳税人每年的税收负担减少约670亿马克,相当于GDP的2.5%。
(5)人口结构变化、外需逐步复苏以及技术创新投资也促进了联邦德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复兴。首先,联邦德国战后婴儿潮出生的人口于80年代开始涌入劳动力市场,在这一时期,联邦德国的老龄化趋势有所放缓;其次,8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复苏也为作为出口和制造业大国的联邦德国提供了经济增长动力;最后,联邦德国在六七十年代虽然经济出现滞胀,但由于政府对技术创新投资的力度一直很大,因而在80年代内外需恢复、市场活力重新释放后,能够迅速重拾经济增长。
4.日本:推动政策转型,优化产业结构
日本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由于央行加息过晚,使得通胀率上涨23.3%,通胀预期在10%以上高位徘徊;经济增长速度也受到很大影响,一度跌至-0.2%,最终形成滞胀。第二次石油危机时,日本政府和央行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及时采取紧缩政策进行“危机管理”,加息行动明显提速,虽然物价仍然上涨了7.8%,但由于货币政策紧缩及时,所以避免了输入性通胀和国内通胀预期叠加导致的物价更快上涨。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开始弱化产业政策,强化竞争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倒逼产业升级,并大力推进“技术立国”战略。日本为克服滞胀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和改革举措如下:
(1)货币政策及时紧缩,财政政策依赖国债。1973—1974年,为应对通胀的快速上升,日本央行采取了严格的货币紧缩政策,连续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官方贴现率。与此同时,由于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导致法人税、所得税收入减少,日本政府不得不从1975年开始大量发行赤字国债。与高速增长时期基本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滞胀时期日本财政对国债的依赖程度迅速提高,国债依存度在1979年达到了34.7%。
由于日本在70年代滞胀时期,尤其是第二次石油危机时,经济表现略好于其他发达国家,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适度增长”。因此从1980年开始,日本央行在日元不断升值的背景下不断放松银根,将贴现率从1980年的9%降至1989年的历史最低值2.5%。利率大幅走低推动了资产市场的短期繁荣。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