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研究|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滞胀的回顾与启示(24)
2023-07-14 来源:旧番剧
在日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为了维护日美经济关系的正常发展,日本政府基本接受了美方提出的限制性要求,并以此来推动国内产业政策的转型和竞争政策的强化。1979年4月,关贸总协定东京回合协议达成,日本政府再次确认了维持自由贸易体系的坚定决心,并承诺继续努力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日本上下不仅形成了继续坚持扩大开放的官民共识,而且也达成了大力推进竞争政策的社会共识。
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中曾根康弘上台以后,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日本历史上曾经拥有大量的垄断性国有企业或者公营事业单位,往往因经营效率低下而产生巨大亏损,并形成了巨大的国家财政负担。中曾根康弘出任首相后,开始对这些过去曾被认为是公共领域的“公社”(即公有企业)进行民营化改革,重点推进“三公社”民营化,即电信电话公社、国有铁路公社以及烟草专卖公社。
中曾根政府首先于80年代初启动了日本电信电话公社的股份制改革和上市进程,并于1984年12月通过《电信电话股份公司法》《电信通信事业法》《相关法律整备法》三部法案。随后,日本政府又重点对日本国有铁路公社进行了彻底分拆和民营化改革,1983年6月,日本政府成立了“国铁再建监理委员会”,讨论国有铁路民营化的具体问题,经过反复的讨论和审议,1986年11月,日本国会通过包括《日本国有铁路改革法》在内的《国有铁路改革关联法》。一方面,民营化使企业经营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经营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公司为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开始启动投放广告等市场行为,国铁改革实施以后,在服务质量大幅提高的同时,很快实现了扭亏为盈;另一方面,立法过程中的反复商议与民主监督,在推动社会形成改革共识的同时,也确保了日本民营化的公开公正,避免了国有资产在转让过程中的暗箱操作、防止了国有财产流失。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推动了金融自由化改革。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后,日本为扩大内需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改革措施,包括放弃“长短分离”“内外分离”等传统做法。在金融自由化与宽松货币政策双重刺激的背景下,上述公有企业改制上市带动了股票价格的快速上涨,进而带动了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这一方面使日本经济很快走出了滞胀困境,并迎来了80年代后半期的经济繁荣;另一方面也促成了巨大的“平成泡沫”,为90年代末的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
(3)调整产业结构,从“重厚长大”转向“轻薄短小”。20世纪70年代,在石油危机和日美贸易战的双重压力下,日本政府开始通过产业政策转型,利用美国压力,倒逼本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