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楠︱在世界中发现“中国”:重译列文森的几点思考(10)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如果今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读这本五十多年前的书,这种“对话”的诚恳意愿和世界主义的视野,恐怕就是理由之一。
关于本书的翻译
我对学术翻译一直有浓厚的兴趣。我自己的成长获益于学术翻译良多,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翻译出版的大量海外中国研究著作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中国以外的不同看法,也是吸引我负笈西游的契机。在美国求学的经历更是让我体会到,中英两种语言表述的巨大差异并不仅仅是在词汇上的,更是在句法乃至思维方式上的。2009年我参加博士毕业典礼时,每个毕业生都要说一句未来的打算。我说的是:“我想从事学术翻译,促进中文和英文世界的学术交流。”从那句话到现在刚好十年,我终于了却了当年的一桩心愿。希望这个译本能够不辜负原作者和中文读者,成为沟通二者的桥梁,丰富我们共同的智识世界。
如今常有人质疑学术翻译的价值——读者有限,报酬菲薄,往往不受学术考评体系的承认,吃力而不讨好。但我总觉得学术翻译自有其价值和魅力。对译者而言,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精读方式,学术翻译的过程不仅是对外国语言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更是丰富母语表达的有益尝试和大胆探索,有时甚至需要创造新的词汇。而且翻译最令人着迷的一点是“有限制的自由”。原文虽然预设了限制,但译者的不同翻译理念、知识背景、行文习惯,仍会带来译本的诸多可能性。我翻译的基本原则还是以“信”为首要目标,兼及“达”和“雅”,最首要的目标是让中文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列文森的原意。
迈斯纳等编:《莫扎特式的历史学家:约瑟夫 ·R. 列文森著作文集》,加州大学出版社,1976年出版。
列文森被学界誉为“莫扎特式的历史学家”,而这部三部曲尤其体现其“莫扎特式”的灵巧生动,才华横溢。他博闻强记,古今中西的典故随手拈来,爱用双关、隐喻等文字游戏,翻译其三部曲尤具有挑战性。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卷第二章结尾处的那句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