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艾琳评《瓜分沙洲》︱无法划清的边界(6)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阿拉伯的劳伦斯》,125页)
,这些精英有的谋求包括黎巴嫩、巴勒斯坦和外约旦在内的大叙利亚独立,有的允许法国在黎巴嫩建立保护国。而他们的诉求与谢里夫为代表的保守派显然也有冲突。
英法为了相互制衡和瓜分肥沃新月地区阿拉伯地区,于1916年签订了《赛克斯-皮科协定》。而从英国这方面来说,《协定》承认了法国在叙利亚的利益,因而违背了之前《侯赛因-麦克马洪通信》的内容。1917年的《贝尔福宣言》明确宣布英国对以色列建国的支持,再次表现出英国殖民者两面三刀的面目。在两次大战之间的战间期,法国怀疑英国在背后支持了叛乱的德鲁兹派领袖。二战爆发后,英国迫于压力开始限制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移民数量,同时暗中支持叙利亚独立。法国则同巴勒斯坦的犹太恐怖主义联手,支持其对英国殖民当局进行暗杀爆炸等行动。这些都是《瓜分沙洲》一书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一些瑕疵
平心而论,《瓜分沙洲》的阅读体验不如《阿拉伯的劳伦斯》。而在叙述1914年至1948年英法在大叙利亚地区的争夺方面,巴尔也缺乏《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所体现的全局观、对古今事件的精彩类比和分析,以及更重要的,通过阿拉伯人的叙述(甚至是文学作品)来剖析阿拉伯民族心灵并展现“帝国主义愚行”的能力。但《瓜分沙洲》提供了众多的细节和内幕,当读者明确了巴尔的写作立场,可以审慎地从中剥离并还原出一段英法殖民的历史,了解中东地区现代国家形成的动荡过程,以及耶路撒冷问题的由来。
巴尔所涉及的这段历史非常重要,但有些可惜的是,徐臻先生的译文存在一些可以避免的瑕疵,在此举例说明。
第一种是由于法语读音和含义不明而造成的错误。最明显的就是中译本411页:“最后找到了安妮·帕伦特(Anne Parent)——弗朗索瓦·乔治斯-皮科的孙女,她向我提供了一张祖父的照片,并且出现在了本书中。我十分感激米·帕伦特(Mme Parent)允许我使用这张照片。”
Franois Georges-Picot是《赛克斯-皮科协定》的法方签署人,法语Georges末尾的s不发音,但整个中译本都是“乔治斯”。另外110页的Millerand和第294页的Emblanc的中译名也值得商榷。本书全名是《瓜分沙洲:英国、法国与塑造中东的斗争》,既谈英国也谈法国,所以无论是译者还是出版社都可以在校对译稿时候咨询下法语专家,这样是更为妥当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