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进步的标准?(7)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一)提出标尺
无论形式还是内容,理论必须呈现因果关系。笔者从现代繁杂的城市公共生活中抽象出五个要素,是相对的、无上限的标尺,用于解释和衡量公共生活演进的先进或落后的程度。这五个要素是:人均拥有先进基础设施的程度,维护公共财产及其使用秩序的程度,精算公权使用成本与收益的程度,劳动者再生产的社会化/均等化程度,以及国防的强大程度。
在横向上,这组标尺适用于衡量和解释所有当代社会的先进/落后程度。在纵向上,这组标尺或许适用于“有史以来”,即不局限于“当代”。
比起种种“国际发展指标”,五大要素因果分明,要素是原因,社会进步是结果。比起各种含混的意识形态两分概念,这组原因标尺定义清晰、实用。
然而,理论还须简约,非简约难称理论。五个原因显然太多。一般而言,成熟的理论,原因数量上限是三个。苹果掉下来的原因无数,看到无数原因的是普通农民;看到若干原因的是果农;只看到一个原因,而且是意外的一个,是牛顿。
第一个要素和第五个要素并非人与人的关系,也并非公共生活本身,而是其存在的前提条件。“基础设施”是公共生活存在的前提,“国防”则是公共生活的保障。这两大前提条件对论述社会进步不可或缺,却不是公共生活本身。
于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可简化为三个:维护公共财产及其使用秩序的程度,精算公权使用成本与收益的程度,劳动者再生产的社会化/均等化程度。
这组标尺也自成因果体系。城市意味着密集的公共财产,所以需要维护公共财产使用秩序;因为维护公共财产使用秩序,所以要精算公权的收益与成本;因为精算公权的收益与成本,所以需要育小、养老的社会化/均等化。
三大标尺对世界各地社会文明的先进与落后是否有较强解释力,是否可证伪?这里提出检验的三个标准。第一,能否增强精英与平民的共同体,给较大人口规模的群体提供较强内聚力;第二,能否对外部群体成员产生较强吸引力;第三,能否为技术和知识的创新和普及提供较优越的环境。若能同时满足上述三种要求,这组标尺就能判别社会文明的进步与落后,就能解释世界权力版图的变迁。
(二)理论创新的企图
理论无所谓正确与错误。理论分优劣,优劣在于解释力的强弱。这组标尺明显展示出替换流行理论的企图。
这组标尺没强调宗教社会的世俗化、理性化,没强调推举领导人的方式,没强调社会与政权的“国家与社会”两分,没强调大众对政权决策的参与,也没强调保护私有财产的自由“法权”或“市场成熟度”,更没讨论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的“正确关系”。那些两分概念不展示精英与平民的共同体,不能解释世界权力地图的变迁。一旦用于解释历史和现实,那些概念就陷入“魔鬼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