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科幻中的经济问题(5)
2022-11-04 来源:旧番剧
在将上述现实代入《星球大战》的背景故事中时,我们不难发现,塔图因星球上奴隶制的存在其实并不那么难以置信:没错,在塔图因,我们可以看到机器人、爆能枪、反重力快艇这类酷炫的“未来”科技,但这些技术产品却并没有任何一项是那颗有着两个太阳的沙漠行星能够生产的,而一律来自于进口(或者索性就是从沙漠里捡来的被外星来客抛弃的废料)。塔图因的主要产业是什么?除了废金属回收、水汽收集,就仅仅是第一产业和简单的原材料开采-出口,与当年美国南部邦联和现代的第三世界不发达国家别无二致。换言之,只要不存在成规模的生产体系,技术产品的存在本身并不能带来进步的社会形态,再加上当地“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的政治状况,奴隶制的存在也就不稀奇了。事实上,舶来的先进技术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社会成员实施人身控制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强化原有的奴隶制。
不过,由于人类——或者以科幻作品的视野而言,智慧生物们——所具备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条件下,在较为低下的生产力基础上创建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并非不可能。在厄休拉的典型思想实验式作品《一无所有》中,与那个“典型20世纪资本主义”孪生兄弟乌拉斯行星对应的“理想国”阿纳瑞斯就是典型。从双星系统主星中逃离的理想主义者们成功地靠着有限的技术手段,在这个资源匮乏、穷山恶水的半荒漠化世界上建起了一个大号的雪松谷式社区。不过,在这一思想实验的末尾,厄休拉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依靠意识形态维系的“理想国”,注定是死气沉沉、缺乏活力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终究必须服从客观规律,在唯物辩证法的这一铁律面前,再炽热的理想最后也不得不让步。
当然,由于科幻作品普遍对未来“不那么乐观”的特点,相当一部分科幻作品中的经济体系都是相对“简单明了”,而且没有那么多理想色彩的统制经济。就纯粹的经济学角度来看,这种往往基于韦伯制官僚体制下的臃肿行政体系运转的经济模式,呆板而迟钝,只能适用于动员状态和紧急情况下,而在歌舞升平的和平时期绝对是下下之选。不过,出于制造冲突、推动剧情的考虑,科幻作品里最不缺的就是“紧急状态”:《辐射》式的毁灭性核战争,《后天》式的超级自然灾害(包括《雪国列车》里的那种人为导致的灾难),一次与亡我之心不死的外星佬或者在20世纪80年代后更多地扮演这一角色的“天网”式强人工智能的冲突,生化灾难……感谢多年来的无数科幻作者所贡献出的想象力,只要你想看,各式各样的大场面任君挑选。